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媒体与着作权法-高雄立空中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媒体与着作权法-高雄立空中大学

倘若被利用內容係單純描述事實的著作(涉及「著作之性質」的判斷),而此利用著作的行為又具有轉換效果(涉及「利用之目的與特性」的判斷),則被利用內容占原著作的分量並非觀察重點。 根據著作權法第65條第2項第4款,審酌著作權合理使用與否的第四項重要基準,係「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就此基準,修法理由僅以「第四款所稱『潛在市場』之影響亦與利用態樣有關」一語帶過。 “the effect of the use upon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or valu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 綜觀美國實務見解,關於「利用對於著作潛在市場或著作價值之影響」這項判斷基準,其著重點有二。 首先,就「利用對於著作價值之影響」而言,此影響包括利用行為對於被利用著作市場價值所造成的積極與消極影響。 亦即,利用行為對於已進入或尚未進入市場的被利用著作所造成的市場價值減損或可能的減損,皆會影響被告能否成功以合理使用抗辯的機會。 其次,就「利用對於著作潛在市場之影響」而言,此處著作潛在市場係指未來可能出現的衍生著作市場。 由於他人可能對此利用著作的行為群起傚尤,因此法院必須思考過多的模仿行為,是否會對衍生著作造成減損市場價值的危險。 感謝各位的聆聽! 謝國廉 edhsieh05@nuk.edu.tw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2018年4月28日 著作權之 合理使用規範 謝國廉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教授、系主任 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 著作權侵害之民事責任 排除侵害請求權 防止侵害請求權 損害賠償請求權 排除侵害請求權與防止侵害請求權 著作權法第84條:「著作權人或製版權人對於侵害其權利者,得請求排除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 損害賠償請求權 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雖非財產上之損害,被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 刑事責任 著作權法第91條至第103條 導論:法規範本身之瑕疵造成法律適用之困難 探討臺灣著作合理使用的議題時,通常會直接聯想到臺灣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6條的規定,特別是第65條第1項以及第2項的4項概括性的基準。 然而,第65條第2項的4項概括基準與第44條至第63條之間的關係為何? 理想上,兩者應達成相輔相成的功效,但實際上,兩者之間的關係著實難以釐清。 若聚焦於其他帶有「合理範圍」或「必要範圍」等用語的條文,此時究應優先審酌第44條至第63條中涉及特定利用著作行為的條文?抑或第65條第2項4項基準有適用上的優先性? 此問題非僅涉及學理上的課題,相關的爭議亦增添了實務上判斷的難度。 事實上,法院有時未指明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3條中是否有得以直接援引的條文,而直接審酌第65條第2項的4項基準。 此種「第65條第2項本位」的判斷模式,將於相當程度上架空第44條至第63條中帶有「合理範圍」或「必要範圍」等用語的條文。 舉例來說,… 立法者於第46條第1項已定有「為學校授課需要」的要件。非「為學校授課需要」的市民研習班課程,是否可被視為「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而須審酌第65條第2項的4項判斷基準? 若然,則第46條第1項是否仍有存在的價值,實不無疑問。 從比較法觀點審視合理適用之判斷基準 根據著作權法第65條第2項第1款,審酌著作權合理使用與否的第一項重要基準,係「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按修法理由,此款所稱「利用之目的」及法律上承認之目的,包括:評論、新聞報導、教學、學術、研究等。例如引用他人部分著作供為研究。 此理由嘗試畫定一界線,區隔兩種不同的著作利用目的;界線的一邊係屬為評論、新聞報導、教學、學術、研究等的非營利著作利用,界線的另一邊則屬為達成商業目的之著作利用。 上述理由看似清晰,但實則模糊。舉例來說,昔日所謂「文人辦報」或「新聞業係文化事業」等說法,早已不足以描述我國平面媒體業的現況;現今我國及其他民主國家所有大型報紙及雜誌,皆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型平面媒體或網路媒體。 因此,此類媒體的記者、主筆及評論作家撰寫新聞報導或評論時,若未經同意或授權而引用或批判他人著作,勢將難以判斷利用行為係為達成商業的利用目的或非營利的利用目的。 由此可知,立法理由所嘗試畫定的界線,無助於著作利用人及法院針對利用行為是否構成合理使用作出判斷。 “the purpose and character of the use, including whether such use is of a commercial nature or is for nonprofit educatio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