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 ——“波粒二象性”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 张小军 2012-11-16 16:15:48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演变的探讨,思考以“文化”作为核心概念的相关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而在与社会学之“社会”研究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在人类研究中“文化”与“社会”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一些人类学家焦虑于“文化”概念的被滥用和庸俗化倾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文化概念具有广泛的人类和社会现象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应该提炼出这一特性的学术内涵,即“文化是人类遵照其相应的自组织规律对人类及其社会事物的各种联系,运用信息进行秩序创造并共享其意义的具有动态再生产性的编码体系”。   【关键词】文化 波粒二象性 文化编码 自组织 信息   人类学一直将“人”或者“人类”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文化(社会)人类学四个分支。相对于社会学的“社会”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始终尝试建立“文化”的研究范式。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这个在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几乎一直被不断争论和定义,虽然未获统一的看法,却也在争论中促进了各种理论的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自组织编码系统”之探讨,思考以“文化”作为核心概念的相关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而在与社会学之“社会”研究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在人类研究中“文化”与“社会”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一、文化的理解   人类学家曾经记录下部落社会对现代人刷牙的理解:   在每天每人必须举行的洁身仪式中,包括一项口腔仪式。……该仪式的过程是,先把一小束猪毛与一些魔粉一起塞进嘴里,然后摆动这束猪毛,其一系列动作异常规范。除这种个人口腔仪式以外,人们每年还得去找一位圣嘴先生一至两次。这些圣嘴先生有一套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随身工具,包括各式各样的钻孔器、锥子、探针和竹签。这些东西被用来驱除口中的邪魔。在这个过程中,圣嘴先生对受术者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折磨。……在受术者看来,这些仪式的特点在于其极端神圣性和具有深远的传统力量。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这样一件实事上:尽管这些本地人的牙齿老在不断腐烂,他们却还是年复一年地跑到圣嘴先生那里去求助。[1]24-25   在一个没有刷牙行为的社会中,人们以他们的文化看待现代人的行为,当然他们也以自己的这套文化来理解自身和其他事物,指导他们的行为。这套文化编码体系——格尔兹(C. Geertz)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文化的意义系统——可以说是部落社会的运行程序,或可以说,文化就是人类行为的动态软件——“自组织编码系统”。对此,法国社会思想家莫兰(E. Morin)曾经清晰地认为:   文化作为再生系统,构成了准文化编码,亦即一种生物的遗传编码的社会学对等物。文化编码维持着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保障着它的自我延续和不变的再生,保护它抗拒不确定性、随机事件、混乱、无序。[2]149   莫兰虽然没有把文化直接比作人类生活的自组织编码,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学对等物”的遗传编码,已经清楚表明社会是这套编码作用下的一个有机实体。生物有其遗传编码,决定了生物的属性和成长;社会的遗传编码就是文化。不过,与单体生物不同,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更加开放的系统,因而文化的编码体系也更加开放和灵活。此外,遗传编码具有先天生物性的相对稳定特征,而文化的编码除了按照自组织即自发有序规律进行信息的秩序创造之外,还具有更加动态和不断自我修正的自组织再生产的特征。   由此,本文尝试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自组织编码体系,进而提出“文化”与“社会”波粒二象的研究范式(即相对于“社会”作为硬件,“文化”可以理解为软件)系统,意在强调两者或者说人类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作为横向学科的互补性和并协特征,并希望促进人们对“文化”研究范式的重视与正确理解。   相比于“社会”的研究范式,“文化”作为研究范式显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在传统的社会研究范式中,“文化”只是以其作为知识语言、价值信仰、伦理道德、艺术文学、科学教育、意识形态等“狭义的文化”,而成为社会体系的一个部分来对待。正是人类学家,将广义文化的概念提炼出来,并在他们的研究中不断修正。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L. White)1939年首次提出“文化学(culturology)”的概念。怀特提到,文化学的看法曾经给社会学家以冲击,因为它剥夺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优先权[3]300。在他的《文化科学》中,特别提到曾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文山①和他的“文化学”研究,他认为:   对于诸如文化学一类新术语,汉语显然比英语更容易适应。Culturology在汉语中是文化(culture文化)学(science科学)。Culturology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