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5.1法不可违课件35Ppt
1.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区别。(重点) 3.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要防微杜渐。(难点) 1.认识法律 (1)法律作为一种 , (2)法律是最 的社会规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 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 的一种违法行为,是 。二者都要承担 。 5、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 的 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 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通过小勤这件事让我们明白: 1、小勤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2、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要知法、懂法。 1、三个情景活动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后果? 2、是不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含义? 3、违法行为分几类?分别是什么? 4、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险情: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 匪警、疫情等情形。 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指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与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1、侵犯他人民事权利—侵犯财产权、人身权 2、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合同违约的行为 民事权利包括: (一)、财产权 1.物权 2.债权 3.继承权 (二)、人身权 1、生命权 2、健康权 3、姓名权 4、肖像权 5、名誉权 6、隐私权 7、婚姻自主权 ..\5.1\2015成都法治微电影——天天普法三分钟·未成年保护篇_标清.mp4 kwmusic_web_6.exe 二、多项选择 C. 行政违法行为 D. 一般违法行为 A. 刑事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 1.根据违反法律的种类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 ) ABC C.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D. 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A.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B.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日常生活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它们分为( ) ABCD * * 观看《人民的名义》片段,说说视频当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你有什么感受? 违法无小事 一 运用你的经验 请快速阅读教材P46 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通过小勤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运用你的经验 法律明确告知: 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探究与分享(一) 镜头一 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财产损失。根据我国 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 事 违 法 镜头二 李某等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上述行为扰乱和破坏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 政 违 法 镜头三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我国刑法第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应判处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课 青春的心弦 课件(共37张PPT).pptx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课时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共10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课时 我们的情感世界 (共10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 男生女生 课件 (共24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课时 青春的情绪 (共10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课件 (共24张PPT).pptx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课时 情绪的管理 (共10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9.2法治保障生活课件 (共30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课件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课件(共24张PPT).ppt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课件6.2集体生活成就我 (共34张PPT).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