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 111-160.doc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智慧故事》001-003 111-160

《孟子智慧故事》001 ?(2006-06-26 20:02:41) 转载 《千秋智慧说论语》     《孟子智慧故事》      文/雾满拦江      第一章:利为先      (1)奇怪的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出场的时候,正是中国进入战国混战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始是从卫国一个贵族的后裔公孙鞅开始。公孙鞅投奔到魏国,在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卫鞅的才干,但还没来得及找机会向魏惠王推荐,就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了。      于是魏惠王就来看望公叔痤,并问:“如果您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应该托付给谁?”公叔痤回答道:“在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此人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能够把国事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后默然不语。见此情况,公叔痤又说道:“如果国君你不采纳我的建议重用公孙鞅的话,那么就请立即将他杀掉,千万不要让别的国家得到他。”魏惠王许诺后告辞,公孙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做事必须要先考虑国家,而后才是朋友和部属,现在国君不肯听从我的话重用你,因此我建议他杀掉你,你马上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      不久,公孙鞅离开了魏国,去了秦国并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大治,未及几年,秦国派公孙鞅率兵征伐魏国,魏惠王遣魏公子引军与之对恃。      公孙鞅和魏国的时候,与魏公子交好,闻知魏公子统兵前来,就写了封书信派人送去。信上说:还记得我在魏国的时候,与您是知交好友,更曾得到过你多方面的照顾,一直感怀于心,无以为报。如今我们双双成为两国的大将,实在是不忍心相互攻杀。所以我建议,让我们见面重叙旧情吧,相互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这也是秦、魏两国百姓的心愿啊。      魏公子看了书信,果然勾起了旧情,便前去赴会。与故友公孙鞅相见,开怀畅饮,起誓结盟。正在怀念当年旧事,突然听一声号令,公孙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蜂拥而出,俘虏了魏公子。然后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公孙鞅趁势攻打群龙无首的魏军,使其大败。      魏惠王闻知此事,十分惊恐,不得不向秦国求和,并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保安全,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了大梁。这时候才感叹说:“我悔不该不听公叔痤的劝告,在当时没有杀了这个公孙鞅!”      因为魏惠王迁都大梁,所以人又称之为梁惠王。就在他遭到兵败割地之羞辱的这一年,邹地人士孟珂求见。所以魏惠王一见孟珂之面,劈头就问:      “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可能够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请大王想一想: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百姓们说:怎么样才能有利于我的自身?如果在一个国家之内,上上下下都是这样子的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推祟仁义而重视利益,那么,这些大夫们不夺取国君的权位和利益是绝不会得到满足的。不讲仁德的人会抛弃自己的父母,不讲仁义的人会危害自己的国君。所以大王你应该谈的是仁义,而非利益。”      孟子这番话,义正辞严,理直气壮,说得真是头头是道,而且对话场景极具动感,如同一幕现代电视剧中的人物场景对白。而且一直以来,人们也是拿着这番话告诫自己和别人,要讲仁义,不要讲利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此之谓也。      但是这番对白之中,却有着一个大大的疵漏。如果注意不到这一点,就会犯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毛病,最终甚至连孟子的思想纲领都把握不到。      这个疵漏并不在这番对话里,而是在孟子早年求学的过程之中。      早年的时候,孟子拜子思为师,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四书之中《中庸》的作者,他是从曾子之处又把他爷爷的学问学了回来,但这一门学问从孔子到了曾子处,再回到孔门中来,已经变得扑朔迷离,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