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9讲 第2课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第9讲 第2课时

考点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2.两个方向;3.三个关系;特别提醒 要注意一些规律适用的前提。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二、风的形成及风向 ;(2)近地面的风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 500米为参考数值。;(2017·连云港五校联考)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结合下图说明判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判读;(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2.应用;b.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考法一 不同纬度海面热量差异分析 1.(2014·安徽文综,33)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解析 就全球而言,海面??量总收支平衡,不同纬度地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之和为零,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一般而言,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故辐射收支差额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副热带海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蒸发旺盛,蒸发耗热量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故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海—气热传导差额受纬度因素影响不大,Q4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答案 C;考法二 等压面图的判读 2.(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解析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处低,则可推知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所示: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可知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B项正确。 答案 B;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温馨提示 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气压的对比关系。 知识链接 城市“五岛”效应 受热力环流影响,城市气候往往具有“五岛”效应: 热岛——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干岛——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雨岛——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2018·华中师大附中期中)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2005年和2015年同时段的成都热岛效应温度场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气温,单位:℃)。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判断(  ) A.图甲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人口最密集 B.图乙中城郊之间最大温差为4 ℃ C.两图相比,二环路内温度变幅最大 D.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增强;(2)图中温度场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改造城区下垫面,调节热量收支状况 B.昼夜温差加大,雨岛效应增强 C.雾霾天气加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D.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数值判断,图甲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可能是因为东部工业分布集中,排放的废热多;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判断,图乙中城郊之间最小温差为4 ℃;两图相比,二环路内温度变幅最大;根据两图的城郊间温差变化,可知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减弱。选C。第(2)题,图中二环路乃至三环路以内温度变低,最可能是因为改造城区下垫面,增加了绿地和湖泊面积,调节热量收支状况,使城郊之间温差变小;图中温差减小,雨岛效应减弱;图中没有反映出其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