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课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课时:三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课型:音乐鉴赏 第一课时:音乐与古体诗词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和学唱《春晓》等四首古体诗词的音乐主题,了解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几种不同形式,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能通过实例欣赏来理解音乐与诗歌间天然的亲和性。增进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兴趣爱好。   3.能背唱《春晓》。 教学过程: 1.诗乐合一。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1.欣赏《虞美人》,让学生初步领略吟诵这种再现古诗词的原有表达方式的韵味。   2.欣赏《陋室铭》,通过欣赏配乐朗诵和吟唱两种形式,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和引发思考。 二:以乐从诗。   诗歌为音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形式。 1. 欣赏《春晓》。   通过欣赏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它的熟悉了解,把握诗境。《春晓》是诗人抒写春天生机的小诗,诗文清新自然、声景俱全。仔细玩味,令人于平淡中见奇巧,于自然中悟真谛。短短的四个浅近易懂的小句毫无雕琢痕迹和造作情感,浸透着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光的热爱之心和喜悦之。   通过分析主题、演唱主题,了解与诗歌结合的音乐语言特征。《春晓》一歌只有短短的八个小节,四个小乐句构成。四个乐句的音型基本都采用了×?× ×× × 的节奏型。因此,有利于古诗严谨的格式、音韵的表现,附点节奏的使用更加表现了春天的活力。 2. 欣赏《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苏东坡熙宁九年(1076年)的一首寓意幽深的词作。其时苏轼首逢仕途挫折,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矛盾。词作中不仅借咏月表现这一心理矛盾,同时将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愿望、人生的哲理和自然规律统统包蕴其中,使人既有美的感受,有从中得到哲理的启迪。   对比欣赏,先跟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欣赏陈其钢的《水调歌头》。这首作品,作曲家采用人声与室内乐队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吸取了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音乐“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表现方法,将苏轼词作中的字、句、语态、声调和意境生动地表现出来。 3.思考与练习   根据诗歌的意境,为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鸟)语响。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新新柳色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5、前不见故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倚声填词。   文学创作中讲究声律美和形式美,而音乐则为它提供了和谐的基础。 1.欣赏《送别》。   在我国二十世纪初期,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代教育家,继承了自唐宋起就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采用倚声填词手法创作了一批”学堂乐歌”。例如《送别》这首歌原是一首流形于19世纪的美国歌曲《梦见故乡和母亲》。李叔同根据原曲眷恋、惆怅的情调,填写了现在的歌词,改名送别。这首歌简洁利落,干净流畅,富于文采,词典结合完美,深受群众欢迎,流传也很广泛。 2.练习。   李叔同的学生,我国著名艺术家、画家丰子恺先生曾将《送别》这首歌填过两段歌词:“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走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随风飘拂唱歌声,一阵又一阵”。这首歌琅琅上口,易学易唱,便于记忆。这种朴实的白描手法值得大家学习 。请先随着旋律唱一唱以上两段歌,再试着自己创作一段歌词。 四.课堂讨论:结合本课欣赏内容来理解诗歌的美和音乐的美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马赛曲》等四首声乐作品,理解作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所起的艺术影响。   2.能理解声乐体裁划分标准的相对性,在拓展音乐欣赏宽度的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   3.能自己判断和区别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能简述它们不同的艺术特征。 教材分析(见课本和教参) 相关资料(补充):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比较。 ? 内容 音乐表现手段 歌词 伴奏 演唱要求 ? ? 艺 术 歌 曲 由於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