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建筑分析1.ppt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柏林犹太博物馆;天赋卓越的犹太人;命运多舛的犹太人;柏林犹太博物馆; 1999年1月,柏林犹太博物馆初次落成开幕,里头空无一物,但是外面却有好几千人排队等着参观。当大门首度开启,人潮涌入时,工人还在进行最后的细部修饰。 第一年,就有三十五万人慕名而来。 一栋纪念历史伤痕的建筑,究竟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柏林犹太博物馆原本只是个小建案,当局想在柏林博物馆旁附设一个独立的「犹太部门」,参加比图的建筑师来自世界各地,所有人都提出类似的想法:一个抚慰人心、吸引人的中性空间。 但身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李伯斯金无法以中性立场来来看待这个议题,把焦点仅放在数字和品味上。他引述哲学家阿多诺的话说,「要是谁能以中性立场来看大屠杀,能够且愿意用统计术语来讨论,那么他就接受了纳粹的立场」。 他的设计不但不抚慰人心,还直接把这道伤痕具???化为曲折破碎的空间,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空中俯瞰,柏林犹太博物馆就像一道被割裂的伤疤。 ;墙上的窗,活像用乱刀劈过的伤痕,诉说着犹太人千百年来的「痛」。;;;;;「我设计了一座花园,植物种在49根柱子上,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地面倾斜,让参观者有迷失方向、甚至头晕的感觉。这座花园是要纪念那些被迫离开柏林的犹太人,我希望提醒参观者,德国犹太人的毁灭,以及到一个跟自己完全没有渊源的陌生国度是什么样感觉。」?; 屠杀之轴——大屠杀塔;「这栋新建筑最离经叛道的地方是没有前门。参观者必须先进到柏林博物馆原来的巴洛克建筑,再走进地面下的三条通道。这两栋建筑物所涵纳的历史,彼此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一眼可辨,但实则密不可分,而且留在柏林的根柢永不磨灭。」;人人都说,这种房子根本盖不起来。李伯斯金心里清楚,他虽然赢得竞图,但如果就此放手,这栋结构诡异的建筑大概永远沦为纸上谈兵,不了了之。最后他孤注一掷,放弃洛杉矶盖提美术馆待遇优渥的职位,举家迁到柏林,决心亲手完成他平生的第一个大案子。 这一待就是十二年。 这期间,统一后的德国政坛风雨不断,多亏了他那擅长政治的另一半,才能挺过风风雨雨,顺利完成这项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 十二年不畏外界质疑,全心投入,连建房子的工人都受到感召。李伯斯金回忆说,有一天他在工地巡视,切割玻璃的组长走到他身边,把手搭在他肩上。博物馆用到约一千片玻璃,其中大概除了五片,所有玻璃的形状都不一样。每一块玻璃都是这位仁兄亲自切割,花了一整年的时间。 ; 「你毁了我的人生!」这位切玻璃已经切上瘾的工人大笑道:「这是我做过最棒的工作。再也没办法回头去做一般的窗户了!」?;李伯斯金曾说,他总是把这栋建筑想成某种文本,是要去读的。这就是犹太博物馆最动人之处。 有一天,两名犹太老妇人来参观博物馆。她们生在柏林,侥幸逃过大屠杀后侨居英国,在伦敦标准晚报特别安排下,她们战后第一次回到柏林。 李伯斯金陪着她们缓缓走进大屠杀塔。「我们进到里头,一道金属门在我们身后重重关上,毫不留情。当时是冬天,塔里没有暖气,可以听到塔外对街学校的孩子嬉戏声、菩提大道上的车水马龙、博物馆里的交谈声。我们就跟战时的德国犹太人一样,都从正常生活隔了出来。」两位老妇人泪如雨下。 这样的情境,我们只能想象。 唯有犹太人懂。 那是他们整个民族独特的集体经验,而李伯斯金以一栋建筑,具象了如此错综复杂、恐怖莫名的体验。 对他而言,「重要的是,每一栋建筑都捕捉、表达众人的想法与情感。如果设计得当,这些看似坚硬、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 这句话无疑为「伤痕建筑」作了最佳诠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