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11 summer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立法 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经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于2009年6月1日起生效。该条例对计算机安全等级管理、保护措施、禁止性的行为、法律责任等,做出了详尽规定,特别是对近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该条例明确说“不”。根据这一条例,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的,半年内禁止计算机上网或停机;一些违法的单位,还可能面临吊销经营许可证或取消联网资格的处罚。 关于“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思考 首先,“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民行使的监督权、批评权。 其次,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导致人肉搜索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第三,“人肉搜索”使社会规范的强制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第四,“人肉搜索”,正因为恰恰介于公民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两大法律漏洞之中,所以能够大行其道 。 第五,“人肉搜索”,特别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是与网站和一些传统媒体推波助澜分不开的。 第三节 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赫尔塔·赫措格 1944年,对广播知识问答节目(Quiz)的研究——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识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收听广播肥皂剧的听众研究 1、“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2、“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 3、“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麦奎尔:“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 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效用; 3.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效用; 4.环境监测(surveillance)效用。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1、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   受众个人的媒介接触过程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社会条件包括个人的社会化环境,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布卢姆勒和卡茨 1974年,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①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导致要使用大众媒介来缓和。 ②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要求注意并从媒介寻求可能得到的有关情报。 ③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④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而利用媒介中合适的材料是有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⑤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而这些材料必须记录下来以便维持其继续作为有地位的社会团体的成员。 2、伊莱休·卡茨与“使用与满足”的具体模式 “使用与满足”作为问题,最先是由伊莱休·卡茨提出的。1974年,卡茨和布鲁姆勒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从社会动因的角度分析受众使用媒介的需要,并提出了一个“使用与满足”的具体模式: 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 需求,它们引起 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 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非有意的)结果 3、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   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在卡茨的理论概括的基 础上,提出了“使用和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3、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 要点: ①受众接触传媒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起源。 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 ③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开始接触行为。 ④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了满足或未得到满足。 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四、“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1、研究的意义 ①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作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具有某种主动性,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②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对否定早期的“魔弹论”效果观具有意义。 ③它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对“有限效果

文档评论(0)

mkt3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