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尔雅那,看不到对铁托时期认同.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卢布尔雅那,看不到对铁托时期认同

卢布尔雅那,看不到对铁托时期认同   斯洛文尼亚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小国,领土面积两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00万出头。国家虽然不大,可名气却不小,它被誉为“阿尔卑斯山上阳光明媚的国家”、“欧洲的绿宝石”。首都卢布尔雅那面积902平方千米,可人口不到30万,据称是欧洲人口密度最低的首都之一。走在清新透明的卢布尔雅那,透过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斯洛文尼亚的厚重历史,而且能够体味斯洛文尼亚人对往事复杂的情感。      寂寞的列车   在中国乘车,人多是常态,逢年过节更是多得让人恐惧。而在中东欧国家乘车,人少是常态,非年非节时更是少得让人简直“不寒而栗”。我是从匈牙利布达佩斯南站乘火车前往卢布尔雅那的,下午两点多上车,晚上八点多抵达。出发时,大雪纷飞,车窗外到处洁白一片。行至途中,乌云渐薄,天空露出蓝色,太阳也显现出笑脸。再向前行驶,风雪全无,大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黄色,田野上一片片的绿色更显青翠,偶尔几座村庄点缀其间。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幅漂亮的田园风光油画。在布达佩斯上车时,每节车厢的各个包间里都能有两三个乘客。随着列车前行,乘客下得多,上得少。进入斯洛文尼亚境内后,天色渐暗,乘客便所剩无已。我所在的那节车厢,也只有我自己了,刚上车时的兴奋逐渐为寂寞所替代。与中国的列车不同,欧洲的列车并不是每节车厢都有固定的乘务员,偶尔会有一个检票员整车巡视,更无类似中国乘警那样的人。等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后,我在车厢中的寂寞渐渐转变为恐惧,失去了任何安全感。当时我想,如果车上真有一个坏人抢了我、杀了我的话,那绝对是没人干预和没有人知道的。好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事实上,这类恶性事件在中东欧国家是很少发生的。列车到达卢布尔雅那车站,我定睛一看,十来节车厢下车的人总共不足十个。从兴奋到寂寞,再从寂寞到恐惧,我说不清到底该赞美还是怨恨这趟列车。      “三桥一廊”   在去斯洛文尼亚之前,我问工作在那里的朋友,卢布尔雅那有什么值得看的,他脱口而出――市中心的“三桥一廊”。一条不宽但河道用石头、水泥铺就的河,就是卢布尔雅那河,由西南向东南绕个弧形穿过市区。由于有河,所以卢布尔雅那市区里有许多座桥,而市中心普列舍伦广场旁边的“三桥”最为有名。顾名思义,“三桥”就是修在一起而走向略有不同的三座白色的桥。三座桥面和两边的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不看水,似乎感觉不出它是桥,倒像是街心花坛。这大概是“三桥”的另一个特色。它之所以有名,除了其三座桥连体的特点之外,还在于它的古老。相关介绍说,“三桥”始建于13世纪,在漫长的岁月里,多次遭到毁坏,现在的“三桥”是19世纪修复后的样子,它承载了卢布尔雅那的苍桑。   卢布尔雅那地处中欧到巴尔干的交通要道上。据文字记载,早在公元前34年左右,罗马人就在这条要道上建起城市。6世纪末,南下巴尔干的斯拉夫人到达这里后,便把城市进一步扩大到卢布尔雅那河边,这座城市也因此而得名“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语就是“被爱的地方”。   “一廊”指的是建在“三桥”靠普列舍伦广场一侧河岸上的两层长廊,其实就是封闭的市场,里面设有固定摊位,有卖生熟食品的,有卖大小工艺品的,还有卖鲜活农副产品的。不过,到了周末两天,市民们能在广场上随意摆设临时摊位出售自家的商品。将集市设在市中心,这也是中东欧国家甚至欧洲国家的一大特色。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卖东西、买东西、闲逛,人人乐此不疲。生意的气氛并不浓重,享受其中的乐趣似乎才是最重要的。      两个广场   欧洲国家的城市多广场,大的小的,有块空地(特别是繁华热闹之处的空地)就可以叫做广场。斯洛文尼亚也不例外,其中,“三桥”就连着两个广场――普列舍伦广场和背靠老城的老城区中心广场。   前一个广场得名于斯洛文尼亚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弗兰茨?普列舍伦。他早年求学于维也纳,欧洲的思想和文学经过他的引进大大地促进了斯洛文尼亚民族文学的复苏。在这过程中,普列舍伦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叙事诗《萨维茨的十字军》就是其代表作。斯洛文尼亚独立后的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所有的战争都消失,所有的人们成为自由的同胞。”这就来自于普列舍伦的诗歌。在离“三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普列舍伦站立沉思的青铜雕塑,在他的头顶上是一个女神像,手里拿着希腊神话中象征着“阿波罗荣耀”的月桂树枝。从背面衬托雕像的是建于17世纪的弗兰西斯科教堂,表面是粉红色,外观设计和内部装饰都显现出深厚的意大利文化的影响,虽少圆壮和宏伟,却多了鲜明和精致。   中心广场同样不大,但浓缩了斯洛文尼亚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最著名的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喷泉,名叫卡尼鄂拉,始建于1751年。它仿效意大利罗马那瓦纳广场上的四河喷泉,底座有三组雕塑,分别代表着流经斯洛文尼亚的萨瓦河、克尔卡河和卢布尔雅那河,因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