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弄前尘往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家弄前尘往事

唐家弄前尘往事   上海闸北区的天潼蹄一带以前被称为唐家弄。唐家弄以天潼路为轴心,南自苏州河,北至海宁路,东抵河南北路,西迄浙江北路,因为它位于租界,上世纪30年代的两次淞沪战争,战火都未波及。从山西北路至浙江北路的这一段天潼路是最早被称作唐家弄的,它以唐姓商人首建里弄得名,这一带原足农田和荒地,清康熙至同治年问,随着老闸的筑成和老闸渡、老闸桥的次第建成,此处成了上海县城通往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地的陆路要津,形成了老闸镇。太平天国期间,即1860年前后,有唐姓商人来老闸街开设石灰行,并在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处建造了数间平房,称唐家弄。   曾经风华的唐家弄一带留存着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足迹,即便它们已随风而去,但却留存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      上海最早的私家园林――徐园   靠近浙江北路的大潼路814弄曾是上海最甲的私家园林徐园所在地。徐园又名双清别墅,占地3亩,1883年由浙江海宁丝商徐鸿奎创建,同内花木扶苏,亭、堂、榭、阁、斋、泉、石等一应俱全,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园中置12景,“其同林布局当为海上诸园之最”,为清末沪北风景绝佳处,当时曾被誉为沪北十景之一。徐同于1887年1月24日起对外开放,是上海最早进行营业性开放的私家园林,游客只需花一毛钱,就可在里面盘桓一天,尽情畅游。晚上,园内张灯结彩,元宵夜,更有各色烟火花炮在鸿印轩前燃放,呈现火树银花奇景,引得沪上骚人墨客争相结伴来游。   中国电影史应该留下唐家弄的徐园之名,因为它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方。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国巴黎。半年后,即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自》就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1900年10月21日,《申报》又刊徐园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片名有《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   上海公共租界扩大,徐园所在的天漳路一带被划入公共租界,唐家弄日益城市化,尤其是徐园近旁的万茂场集市终日喧嚣不已,精巧典雅、萧然绝俗、尘?不罕的徐园实难与其为邻,遂???搬迁之意。不料那年春初,戚家请徐同主人喝春酒,他乘着自备的马车前去,喝得醺醺有醉意,归来时马蹄得得,斜照一鞭,没想到车门竟没有关紧,在疾驶中他从车门坠下,后不治身亡,年仅58岁。徐同搬迁之事就此搁浅下来。   1909年,徐鸿达之子把徐园内的假山、亭台、馆舍等悉数拆迁到康脑脱路(令康定路),原址上构筑了两排35间两层民居,取名徐家园。建成后租赁出去,获取可观的租金。至今,天潼路814弄43支弄朝东通西唐家弄的门墙上,尚有“徐家同”三字石雕门额遗存。因为徐园,这条弄堂被称作徐家花同,它一直通到七浦路。      上海最古老的一条街   ――老闸镇      老闸镇南沿吴淞江,北至天漳路,东靠山西北蹄,西迄甘肃路,以吴淞江老石闸命名。清嘉庆时期称老闸市,至民初称老闸镇。   老闸镇以老闸街为主体,原来长度有500米,是清康熙至光绪时期粮食,地货的集散地,系上海最古老的一条街。明隆庆4年(1570年),海瑞浚吴淞江(令苏州河),建档潮石闸,由此逐渐形成市集。   老闸桥现名福建路桥,因附近曾有习称老闸的吴淞江水闸,南北两岸为老闸市而得名。老闸桥上那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1968年前此处原为木桥,初建于1864年,从1864年到1873年间,当时还是吊桥的新闸桥以下的苏州河上,除了要交钱才能通过的威尔斯桥外,这是惟一一座随意通行的桥梁。有个叫张金元的商人于1886年在老闸桥堍东侧一排旧式楼房最南两间(今福建北路2号)的楼上开设了书场兼茶馆。书台上放着古式状元台和摆脚凳,台下放置板凳与八仙桌若干,大约有200只座位,听众围桌而坐,边喝茶,边听书,楼下则是浴室和点心店,这种经营方式,是旧上海荣楼书场的典型,今天在上海已很难见到。取名玉茗楼,寓“金枝玉叶,香茗合壁”之意。每天早、中、夜三场。所聘的多为江浙沪评弹响梢,场面甚为兴旺。久而久之,书界遂有“若要出名,先进玉茗”之说。   1958年公私合营时期,玉茗楼搬到天潼路、福建北路口原河北大戏院。“文革”前被迫关闭。1983年,百年老书场得以恢复。恢复后的玉茗楼,就像是一幢普普通通的民宅,门前没有醒目的招牌,不上楼,体会不到百年来被誉为“春申第一楼”的独特风情,沿楼梯拾级而上,走进拱门,一个古色古香的老书场呈现在眼前。只见儿根红漆雕花的木柱,几盏闪着幽幽灯光的精巧宫灯,绘着淡雅水墨画的四壁,蒙着粉藕色锦缎的书台和木椅,台下十几排深棕色的藤椅,头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式样、带着吊灯的吊扇,让人仿佛回到以往的岁月。      商务印书馆的发祥地――福建北路      1902年3月22日,蔡元培、黄宗仰等人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