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的市籴与民间货币流通.doc
北宋的市籴与民间货币流通
袁一堂
北宋是一个市籴(广义上的和籴)十分兴盛的时代,政府在每年收籴粮草的同时,也将大量货币及其他轻货投放到民间市场。因此,市籴制度在长达15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对宋代财政与民间货币流通产生过重要影响。
宋代市籴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比较薄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先生所撰《宋代市籴制度的沿革》,及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朱家源、王曾瑜二先生《宋朝的和籴粮草》,但均未涉及平籴与民间货币流通问题。本文拟对此试作探讨。
一、宋代盛行市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原因
(一)历代学者论及宋代的“贫弱”,首先谈到的是“冗兵”问题。宋“国依兵而立”,也因此成为“国”的沉重负担。但是,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并不在此,而在于募兵制度。
首先,募兵制是一种养兵费用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提供的兵制,其军费增减与军队数量变化成正比关系。
隋唐府兵制时期,军费在国家预算开支中是不列入的。唐府兵器械、口粮“皆自备”,“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所以,军队数量与国家财政之间无直接联系,不会直接影响国家财政的年度开支计划。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军队数额“凡一百一十三万二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唐前期,军队数量亦在60万人以上。但也未像宋代那样大规模实行和籴。和籴制度是适应募兵制而形成的制度。《新唐书》卷二三《食货志》三:
贞观、开元后,边土西举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薛延陀故地。缘边数十州戍重兵,营田及地租不足以供军,于是初有和籴。
此段史料,《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注明时间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月。而这一年恰又是确立募兵制的时间:
开元二十五年敕,以为天下无虞,宜与人休息。自今已后,诸军镇量闲剧、利害,置兵防健儿,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住边军者,每年加常例给赐,兼给永年优复;其家口情愿同去者,听至军州,各地田地、屋宅。人赖其利,中外获安。是后,州郡之间永无征发之役矣。
以是年为标志,完成了由募兵制代替府兵制的所谓“永无征发之役”的兵制变革。于是,唐代的和籴也随之而实行。但是,由于生产的增长和货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全国和籴数额只有113.9万石,占天下诸色米9600.6万石的1%。投放的货币量“岁以钱六十万缗赋诸道和籴”。这与宋代相比,相差甚远。
其次,募兵制不同于“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易于招募,而难于罢遣,尤其难于大规模裁减。
研读宋史,大都有一印象,即宋人论“三冗”,往往说多做少,庆历新政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主要原因除了政府把养兵作为消除“内忧”的重要措施外,还因为募兵制难于大规模裁减兵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这两个原因其实又是一个问题。府兵制条件下的军卒,“平日皆安居田亩”,难于征发,却易于罢遣。“军还,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而募兵制度恰相反。宋代不抑兼并,从军者或是失地,或因荒歉,或无家无业,或本身即亡命无赖之徒,以从军作为终身谋生手段。因此,易于招募,难于罢遣。《资治通鉴》卷二一二记述唐代张说募兵的情况:“初,诸卫府兵……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宋代募兵也并不困难,庆历八年(1048年),河东、京东、京西大水,人相食,富弼在青州赈荒有方,“凡活五十余万人,募而为兵者又万人”。宋代的募兵制度,除了戍守边防外,又赋于其收容社会闲散、流民,消除不安定因素的职能,一旦大规模裁军,必然触及这一根本问题。如皇祐年间的裁军:
初,枢密使庞籍与宰相文彦博以国用不足,建议省兵,众纷然陈其不可,缘边诸将争之忧力。且言兵皆习弓刀,不乐归农,一旦失衣粮,必散之闾阎,相聚为盗贼。上亦疑焉。(11)
宋代的裁军,大多是这种结果。其间,虽然也做过少量裁减,但自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兵员达到91.2万后,历朝兵员人数都在百万以上,即是在宋与辽、夏和议后的和平时期,数目也变动不大。
宋代的军队不能实行大规模裁减,恐是造成大量和籴不止的最直接原因。
再次,募兵制使宋代军队的屯田及营田活动不偿所费,劳而无功。
军队屯田自助,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假兵为农、亦兵亦农,以收获供军,借以减轻财政负担和转输困难的传统做法,尤其适合戍边的军队。汉代屯田制度的创立者赵充国,为屯田总结了“十二利”,称其为“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的良法。唐代实行募兵制以后,国家财政市籴、转输粮草的费用进一步加大,军队开展了屯田自助活动。唐元和中,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募民开营田,“岁收粟二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余万缗”。河西节度使毕諴开营田“岁收三十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