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17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_论文.docx

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17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_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17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_论文.docx

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17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  摘要:2017年人文学术热点呈现出原发性热点少,延续性热点多,共同话题突破学科界限和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等重要趋势。这些特点在“国学热”、“亚洲作为方法”、“通三统”、“当代学术史”、“超女”等热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 关键词:2017 ; 人文学术;热点 2017年,只是新世纪初期的普通一年,也正因其普通,我们通过对2017年人文学术热点的回顾,却正好可以看到新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某种普遍性特征,捕捉住近几年来中国思想文化中出现的某种症候。要概括2017中国人文学术的热点和特点,有三个方面不容忽视:其一,“原发性热点”少,而“延续性热点”多,也就是说,许多热点话题仍然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人文学术问题的一种延续,当然,由于时代与语境的变化,这些问题在2017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其二,学术界共同话题增多,既有的学科界线在问题的一致性面前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导致上述两个特点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三,当代文化变迁使得思想与学术彼此不再矜持,思想的学术含量在增强,而学术的思想深度同样也在加深。 1、“国学热” 2017年首屈一指的热点当数“国学热”的再度升温。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纪宝成校长的《与传统和解———国学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及其它文章或访谈(它们分别是《光明日报》6月7日的《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新京报》6月1日的《重倡国学,是为延续中国文脉》和《南方都市报》6月8日的《为何创办国学院?如何培养国学生》),引发争论。一时间出现以袁伟时和徐友渔为代表的反方和以袁济喜和彭永捷为代表的正方的激烈辩论。与此同时,围绕废除科举100年纪念和祭孔的争论也为该年的“国学热”推波助澜。科举终结百年,从官方到民间已经没有了原有的关注目光,9月2日-4日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为科举终结百年惟一的纪念活动。但是,科举思维对现代人的影响,特别是围绕当前的教育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择制度的问题仍然激起人们的思考。相反,9月2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主办的首次“2017全球联合祭孔”则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此外,北京大学哲学系办国学“老板班”和中国国学俱乐部正式开张的消息,也引人关注。 “国学热”中引发的问题远远要比所谓“脊续”的意思复杂得多。比如说,国学复兴是否可能?国学复兴是否会导致独尊儒术,陷入“国粹主义”的泥潭?国学教育如何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不足?等等。其实,在诸多讨论中,各方的建设性意见也许更值得关注。如徐友渔的忧虑不无道理,他认为,“如果把‘复兴国学’比较平实地理解为知识、教育方面的补课和基本建设,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引起争议和构成问题的,是企图恢复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回到‘独尊儒术’的时代,如果认可那种以教主姿态说话的人的基本主张,那么复兴国学的前途就值得忧虑了。”1而袁伟时众多批评意见中,争论中被忽略的“市场经济改变了学校运作方式”2观点倒真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袁济喜所指出的五四时期国学的批判者所拥有的深厚的国学素养与现在的国学批判者在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他所提出的“批判国学,是否需要‘准入资格’”的问题同样发人深醒3。而纪宝成为国学研究和传承所提出的“衡估国学的价值”、“反思国学的失落”和“走向国学的重建”的目标其实正是在批判中重建的策略4。 临近年底,不甘寂寞的蒋庆发表了他的《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5,远远超出了04年围绕“读经”的争论和05年关于“国学热”的争论所统摄的范围,超越了“道统”而指向“政统”,要以儒学为“王官学”,以儒教为国教,甚至号称“将‘尧舜孔孟之道’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即国家的宪法原则写进宪法,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不仅如此,蒋庆还主张国家代征“儒教遗产使用税”。针对蒋庆“复兴儒教”的构想,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如《中国儒教研究通讯》主编陈明就认为,“复兴儒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2、“亚洲作为方法” 与国学问题相关的是“亚洲问题”成为中国学者的理论自觉。其实,“亚洲作为方法”是中国学者对1961年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和80年代中后期沟口雄山中国研究理论框架的接受。近几年在这方面颇有影响的是台湾学者陈光兴,他参加了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全球化与东亚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角”暑期高级研讨班,提交的论文《“亚洲”作为方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6,紧接着在8月20-24日,由上海社科院和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亚洲研究学者大会”举行,再度将“亚洲”问题提了出来。而12月11-13日由人大哲学系举办的国际儒学论坛“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国际研讨会则似乎成为这一问题的回应,使“亚洲”问题贯穿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