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互文性方法

通过“四大奇书”之彼此双向的“互文性”研究,我们可以在强化“共时态”史识的基础上,修正以往文学书之失误,并为重写更为严密而科学的文学史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上所述,前些年人们热衷于运用“历时态”眼光纵观“四大奇书”与先前文化以及四部小说彼此之间的嬗变,基本解决了四者之间的关联传承问题。 有一种观点,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 然而,如果仅仅运用这种单一视角,一系列偏见性的结论便容易与生俱来。如,在对《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所作的各种对比中,许多人或本着从前者到后者的意识,得出一系列“后来者居上”性的结论。如,有的人说,从《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人物描写实现了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的演变,等等;也有的人不顾不同年代版本的错综,在引用小说原文时颠倒了前后不同文本,甚至无意中把毛评本《三国演义》的文字当成早于金评本《水浒传》的文字,等等。 再如,有些论者只注重关涉小说本身素材的“累积”,而得出一些“四大奇书”乃“滚积而成”、“集撰”之类的结论。这就无意之中把“四大奇书”简单地视为由不同部件组合而成的,从而遮蔽了各部小说文本与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除了“历时态”传承以及“纯属偶然”、“纯属巧合”等因素,“四大奇书”中的任何一部作品之生成与定型均有赖“共时态”时空中的彼此“互文”或“仿拟”。 且不说,“四大奇书”之间的影响是回环往复的,就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之间的小说关联也是错综复杂的。这是第二个一百年里发生的事情。 在《金瓶梅》与《红楼梦》之关联问题上,人们往往只停留在一般的vs层次上,没有关注到期间“互文”的复杂性。 《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互文”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还是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谋而合? 作家王朔有过一段高论,说:“原来我觉得曹雪芹是最大的腕儿。可前一阵儿一看《金瓶梅》,哟,发现《红楼梦》里有的是抄的。过去,也看过《金瓶梅》,全是挑着洁本补遗的地方看,没耐心等着故事发展。这回发现《红楼梦》不光是思想抄,连细节也抄。好多环境,情节都是《金瓶梅》里的。”真是口出狂言。 有人说,肯定看过,否则《红楼梦》与《金瓶梅》怎么会有这么多雷同。 其实,不见得看过。一是曹家不会允许“诲淫”之书,二是《红楼梦》正文丝毫没提及。可见,在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之前,以上结论只能是一种推断,而且是一种高风险的推断。 最根本的是,曹雪芹看过《金瓶梅》吗? 其实造成“雷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靠“中介”。在从《金瓶梅》到《红楼梦》这一百多年时间里,《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姑妄言》、《聊斋志异》以及一系列才子佳人小说发挥过怎样的“中介”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互文性”理论兼顾“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时序意识触动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从文本间际的先后左右“互动”关联,到文学“古今演变”的非线条性,再到“文学史”时空架构的多维性,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这里再拿“文学史重写”问题补缀几句。呼吁多年的“文学史重写”要追求全景化与全方位性,主要应在“时序”上做文章。 由于“史”的性质规定,“历时”叙述为主无可置疑,但未必一味地梳理文脉,不妨效仿传统小说“预叙”之道,间或颠倒一下时序,将后世“互文”的情况预先点一下,继而以“此是后话”之类的套话打住。 同时,按照“共时”眼光,将文学版本的完善过程交代出来。如关于《三国志演义》,固然首先考虑罗贯中的原创本如何“历时性”地给《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哺育,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李渔、毛宗岗父子的评改本对《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又有哪些吸取及对罗贯中原本提供了哪些意义。 有了“互文”视角,“文学史”就有望成为兼顾“历时性”、“共时性”双时序且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体。 讲清这些复杂关系是困难的,但又是“立体文学史”建构所必须的。 除了知难而上,别无选择。 以上从“互文”的文本立场及探寻路径、“拟”与“犯”文法解析、“求同”的“熟悉化”追求、以及“互文性”研究的启示等四个方面,大体上谈了下近来从事明清小说“互文”研究的几点体会。 中国文学“互文性”研究还有很大研究空间,希望诸位同仁能够有兴趣参与。 《三国志演义》中的“重复”叙事以“雷同”与“相似”为基本格调。即使多次叙述同一件事,也既非原样搬弄,更不是照葫芦画瓢。这种叙事给人的感觉是似曾相识,而又并不全然相同;看似不经意,却又别具匠心。 因而,毛氏父子评之为“相似”、“相仿佛”。这就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式的“熟悉化”审美密谛。 在《三国志演义》中,为了迎合大众欣赏趣味,拉近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并不好奇地关心宫闱秘闻,也不去细究历史的必然性,而津津乐道于日常生活细节。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间故事,为便于大众读者理解,作者往往不厌其烦地运用相似笔法,创造出不少“重复”故事片段。 如,在作者的潜意识中,有着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