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碳水化合物(国姿委缩减)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食物来源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由C、H、O组成 ㈠ 单糖:最简单的糖,只含一个糖分子 1、D-葡萄糖:是构成双糖、寡糖及多糖的最基本单位。 2、 果糖:存在于蜂蜜及多种水果中,甜度较高。 3、半乳糖(脑糖):乳糖的成分。 4、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木糖、阿拉伯糖 5、糖醇: 山梨醇、甘露醇:渗透压高,有明显脱水作用。 木糖醇: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 麦芽糖醇:甜味剂。 ㈡ 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组成. 1、蔗糖: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组成。 2、麦芽糖:由两分子的葡萄糖组成,淀粉降解后生成。 3、乳糖: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组成,存在于乳汁中。 4、海藻糖:由两分子的葡萄糖组成。 (三)寡糖 又称低聚糖,含3~10个糖分子。 重要的寡糖有: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棉子糖、水苏糖)。 甜度是蔗糖的30~60%。 以上低聚糖的保健作用: 可以被肠道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调节肠道功能。 具有通便作用。 食用不当或过量可引起肠道不适。 (三)多糖 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组成的大分子糖。 不溶于水,无甜味,不结晶、无还原性。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多糖 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 果胶类、其它多糖 1、糖原:又称动物淀粉, 肝糖原:是体内糖分的主要储存形式,可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 肌糖原:主要提供机体运动的能量需要。 食物中的糖原很少。 2,淀粉 存在于谷物、薯类、豆类及根茎类植物中。由葡萄糖聚合而成。 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淀粉分解后的中间产物称为糊精,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 3,膳食纤维 食物中的各种纤维称为膳食纤维 大部分为植物细胞壁成分 1、纤维素、2、半纤维素、3、木质素、4、果胶类、 5,树胶和粘胶 各种糖及甜味剂的相对甜度 *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具有还原性,因此叫做还原糖。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一)提供和储存能量: 膳食中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经济、最主要和最有效的能量来源 肝脏储存的糖原随时分解为葡萄糖供能 供能快,储存少,是神经及红细胞的主要能源。 每克葡萄糖可产热16.7kJ(4 kcal)。 适宜热比: 55~65% (二)构成机体细胞成分: 糖和脂肪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脂、糖蛋白是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 (三)构成机体的活性物质 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抗体、酶、激素、核酸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四)节约蛋白质作用: 膳食碳水化合物不足时,体内蛋白质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提供热能; 碳水化合物摄入充足,可以节省体内蛋白质。 (五)抗生酮作用: 糖类不足,脂肪氧化不完全而产生过量的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等),产生酮血症。因此,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具有抗生酮作用。 (五)解毒作用: 肝糖原充足可增强肝脏对某些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酒精、砷等的解毒作用;肝脏中葡萄糖醛酸直接参与肝脏解毒。 (六)膳食纤维的功能: 1,增强肠道功能,利于排便,预防肠憩室病、挤压病。 2,控制热能、减轻体重 3,降糖作用、降脂作用 4,抗饥饿作用、吸附解毒作用 5,预防结肠癌、胆石症 食物来源:多种粗粮、豆类、蔬菜和水果 每日适宜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7~ 40克/日; 我国2000年推荐量为30.2克/日 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一)口腔内的消化:唾液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部分水解。 (二)胃内的消化:胃内不含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因此,碳水化合物在胃内几乎不被消化。 (三)肠内的消化: 小肠肠腔内及小肠黏膜细胞表面上含有大量的胰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及乳糖酶可将淀粉消化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然后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 结肠内消化: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发酵,这一过程有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繁殖。 膳食参考摄入量 2000年我国建议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摄入量为:占膳食总能量的55%~65%。 并限制单糖及双糖的摄入。 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粮谷类、豆类、薯类、根茎类、蔗糖、甜食、水果、蜂蜜等。 思考题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 * 碳水化合物 -天津医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建筑工程图集 11SG814: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pdf VIP
- 电商平台客户投诉处理协调配合措施.docx VIP
- 快速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PPT课件.ppt VIP
- 标准图集-新型城镇化-智能灯杆.pdf VIP
- 11SG814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图集.docx VIP
- 2024年11月江苏苏州市中医医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招聘编外人员笔试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doc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doc VIP
-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企业标准.doc VIP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docx VIP
- 电商平台纠纷处理与客服投诉管理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