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册第十课诗经选国学常识诗经异称又称为诗诗三百篇数
第六冊 第十課 詩經選
國學常識
一、詩經
異稱 又稱為詩、詩三百。 篇數 全書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而無辭,實存三百零五篇。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大多數作者已不可考。 年代 大約是西周初期至東周 春秋中葉的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篇名 各篇原無標題,後人取其首句一至數字為篇名。 地位 在文學上為最早的詩歌總集,北方文學的代表,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內容 詩經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而無辭,故實際只有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統稱三百篇。 功用 詩學是君子談吐之所重 孔子曾教導兒子伯魚:「不學詩,無以言。」(論語 季氏篇)
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論語 陽貨篇) 學詩除了必須應用到內政上,也必須應用到外交上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 子路篇) 涵養性情、移風易俗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 陽貨篇) 外交 左傳諸多賦詩言志的場合中得見,當時上自諸侯,下至大夫,必須能賦詩言志,婉曲見義,若因詩學涵養不夠而無力應對,是極其失禮的事。 詩的大用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二、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書名 詩經 楚辭 作者 除少數篇章知道作者,其餘均不知。 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 時期 春秋時代。 戰國時代。 地域 黃河流域。
北方文學的代表。 長江流域。
南方文學的代表。 形式 句式以四言為主,自有莊重之音。 帶有「兮」字的語氣詞構句,別成曼妙之調。
篇幅較長,雖是韻文,但已經不是詩的體制。 風格 取材於社會生活,質樸寫實。 描寫個人情志與幻想,有浪漫神祕氣息。 影響 中國韻文之祖。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辭賦之祖。
開後世漢賦先河。 類別 屬於經部。 屬於集部。 三、賦、比、興三者與本課詩句舉證
筆法 賦 比 興 說明 敷陳其事,直接敘述鋪陳。即直敘法。 以彼喻此,擬物以自況。即譬喻法。 由彼興此,託事以引發。即聯想法。 例句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關雎)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莪)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莪)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蓼莪)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蓼莪)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關雎)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蓼莪) 作者面面觀
( 時代久遠,背景龐博,作者難考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純文學始祖,是漢文化的寶庫,也是華夏文明的寶典,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所以千年來被尊奉為高文典冊。
詩經作者多不可考。以地域而言,大抵散處在黃河流域各地,包括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分布相當遼闊;以身分而言,作者包括公侯、卿大夫、征夫、怨女,大多產生於民間。
基本上,當時作者都沒有抱持著以詩的創作而成名的意圖和態度,而當時古人也大多只注重吟誦其詩,而不詳究其人,所以當結集成書時,編者並未附題作者之名,以致今世之人若欲追考詩經作者,每每深感困難。
漢書 藝文志云:「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古代君王希望有利於統治天下,就派專門的官員到民間各地採集詩篇歌謠,這些官員的名稱有「遒人」、「行人」、「使者」等,任務都是「振木鐸」到大河南北、鄉野民間採集歌謠,回來讓宮中樂工太師們整理協律、配樂、校正之後,演唱給諸侯或君王聽,統治者便可足不出戶、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所以最原始的詩歌作者,就是廣大的不知名群眾。
另外一群作者則是貴族之士,那是「獻詩」一族。因為古代的君王為了考察時政,會命令公卿以至於大小官員進獻詩章。綜合言之,「采詩」是官員到民間去採集,是在上位者主動博取於下,而「獻詩」則是官員或貴族有意呈獻君王,是下位者進呈於上。
形音義彙整
一、同義詞語
劬勞 勞瘁/勞苦/辛勞/辛勤/費力/勞累/艱苦 怙恃 父母/所生/雙親 烈烈 高峻/律律/陡峭/高大/峻峭/嵬峨/嵬巍/巍峨 窈窕 幽靜/嫺靜/美好 寤寐 日夜/夙夜/朝暮/早晚/朝夕/旦暮 關關 啁啾/嘲啾/啁啁/啾啾/唧唧
二、義近成語
膾炙人口 口碑載道到處頌揚頌聲遍野 窈窕淑女 秀外慧中/蘭心蕙質 輾轉反側 翻來覆去/輾轉難眠 悠哉悠哉 思念深長/憂思長遠 三、一詞多義
詞 義 例句 維 是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繫、拴 飾之以布,「維」之以索。(儀禮 士相見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