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孤独”.docVIP

拣尽寒枝不肯栖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孤独”.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拣尽寒枝不肯栖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孤独”   摘要: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她本人也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个空前孤独的形象。这种孤独主要表现在生活、创作归属和诗歌审美特质上。   关键词:茨维塔耶娃;孤独;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K83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5-0063-03      收稿日期:2006-07-03   作者简介:张梅(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文学硕士;伍(1973-),女,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讲师,文学硕士。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具世界性影响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具有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以及独特的美学风格,她本人则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罗茨基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却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个空前孤独的形象[1]157。   茨维塔耶娃不幸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疯狂时代。她1892年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莫斯科大学功勋教授、欧洲著名的语言学家、精美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母亲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艺术熏陶下,茨维塔耶娃从小就接触到了诗歌,18岁就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但不幸的是,她的母亲在她14岁时就患肺结核离开了人世,数年后,她的父亲也去世了。成年后的茨维塔耶娃的大部分生活是在极端困厄和孤独中度过的。她的丈夫曾是白卫军,十月革命后离开了俄国,从此杳无音信。生活艰难的诗人不得不将两个年幼的女儿送进保育院。不久,重病的大女儿被送回了家,小女儿则因饥饿和寒冷而夭折。1922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茨维塔耶娃得知丈夫尚在人间,便追随他来到了国外,从此开始了生命的苦旅。他们先后在布拉格、柏林、巴黎侨居。固执而高傲的茨维塔耶娃不愿返苏,但也不与周围反苏的移民社会为伍。这样,移民圈子将其视为“异己”,与其断绝来往。这导致茨维塔耶娃在国外的这段流亡生活异常艰辛而孤寂。她说:“没有知音,没有同道,没有任何护持、同情,比狗不?如……”[2]伊?爱伦堡后来曾如此评价她:“孤独,确切地说,离群索居,犹如符咒一样一生都笼罩着?她……她觉得她的世???是一座孤岛,而对于他人来说,她常常是孤岛上的一个居民。”[3]160只有这种流亡状态中的知识分子才能充分体会到没有家乡的孤独感,因为这种孤独感深入到了人的本质,对于流亡中的茨维塔耶娃来说,对于一个不再有故乡的人来说,写作成为了永恒的居住之地。所以茨维塔耶娃的漂泊感和孤独感不仅是生活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归属的幻灭与追寻。在任何环境里她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流亡者,一个置身社会之外的人。   1937年10月,她的丈夫在巴黎事发后,匆匆返回苏联,与先行的女儿团聚。巴黎当局审问茨维塔耶娃一无所获,他们听她口中念念有词,还以为遇到了一个精神病人。谁能想到诗人是在念诵自己的诗作呢?不久,茨维塔耶娃带着14岁的儿子穆尔回国。茨维塔耶娃说,我回国的原因是我想给儿子以祖国和未来。回国两年后,女儿与丈夫先后被苏联当局逮捕:一个流放,一个死刑。刚刚团聚的家庭即刻破碎。茨维塔耶娃为此给斯大林、贝利亚等人书信声辩,但都石沉大海。更麻烦的是,母子二人居然无处安身。在他们回归的祖国,他们几乎成了流浪者,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从回国,一直到最后,短短两年,临时住处能数得出来住址的就有七八个,而且饥饿、寒冷、孤独一直伴随着他们。不仅如此,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作品也遭到了封杀,她只能靠翻译来维持基本生活。卫国战争爆发后,她和儿子被疏散到一座叫叶拉布加的小城。在这里,为了养活儿子她甚至准备去做洗碗工,然而连这也遭到了拒绝。1941年8月31日,趁房东外出,她悬梁自尽。在遗嘱中她这样写到:“小穆尔,原谅我,然而越往后就会越糟。我病得很重,这已经不是我了。我爱你爱得发狂。要明白,我无法再活下去了。转告爸爸和阿利娅――如果能见到――我爱他们直到最后一息,并且解释一下,我已陷入绝境。”性格刚烈、一生孤傲的诗人在被剥夺了家庭、爱情和一生酷爱的诗歌艺术后,在绝望中选择了结束生命。坚信惟有心灵的深邃才能保证自己的与众不同和自给自足的茨维塔耶娃命途多舛的一生中似乎只有三样事物:爱情、苦难和诗。这使她的生存历程――或者说是死亡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一切写在纸上的诗都更接近于诗的本质。所以,孤独把她引向了自缢。孤独(不是自我中心主义)使她写出许多叙述人间不幸的美妙的诗篇[3]161。   和同时代的许多热衷于组建各种流派的诗人不同,茨维塔耶娃游离于当时所有文化社团和文学流派。她认为,诗人应该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束缚的。所以尽管她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许多流派中的诗人都有私交来往,但却始终与之保持着距离。这在白银时代的大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游离状态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