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筝与河南筝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陕西筝与河南筝特点

浅谈陕西筝与河南筝的特点   摘要:本文对陕西筝与河南筝两大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几首传统筝曲进行比较分析,对它们各自的筝曲的记谱、演奏技巧的发展以及音乐风格的形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筝的流派;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流传于秦地,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形成了很多音乐流派,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传统的筝曲被分为南北两派,现在一般分为九派:“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汉皋古韵”的客家筝;“武林逸韵”的杭州筝;闽南地区的福建筝;内蒙草原的“雅托葛”(蒙古筝);延边地区的“伽椰琴”(朝鲜筝)。   古筝在战国时期已流行,如《高山流水》,秦国尤其,故史料也称“秦曲”。相传陕西当地有一个爱弹瑟的人,他有两个独生子也喜欢音乐,想把瑟占为己有,父亲只好把瑟一劈两半,二个儿子一人一半。因为这件新的乐器是两人相争而产生的,于是就称它为筝。也有筝筑同源说和蒙恰造筝说。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就7根弦;唐宗增为13根弦;明清逐渐增到15至16根弦,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21弦。一般都依五声音阶定弦,现已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也常为歌舞伴奏,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秦桑曲》等。传统的陕西筝曲,右手谈奏旋律,左手施以颤、按、滑、揉等技巧,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演奏方法,至于左手何时开始移到筝码右边和右手同时演奏的,无从考证,但在敦煌画中已看到双手弹筝的形象,还有在陕西蓝田水陆庵佛寺群雕中也有生动的双手奏筝的乐人形象。   中州古调的河南派《高山流水》这首名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曲高和寡,妙技难工”,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高山流水》以旋律典雅,韵味十足, 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引子里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不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涧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悉心静听,愉悦之情悠然而生。   第三、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之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跃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沸腾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细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处,万豁争流之际矣”。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似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悬伏微沤”。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底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侵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这千古绝唱的《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高山流水》一曲充分表明了河南筝曲的特色和风格的丰富。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筝就是秦国唯一的弦乐器,筝与瓮、缶等打击乐器一起,伴奏着“呜呜歌”,流行在秦宫廷和民间,常常是一边演奏演唱,一边喝酒,兴致发作,就拍着大腿,以饱耳福眼福――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秦国音乐。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姜女泪》《秦桑曲》是陕西筝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两首乐曲都描写了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导致古代的妇女失去亲人,凄苦的人生。《姜女泪》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陕西迷糊调音乐中的“长城调”、“哭长城”等乐曲中都有所反映。经连缀改编后,表现了在暴君秦始皇苛政下,孟姜女悲怨、哭诉、愤懑的心情。由唐张古祜《听筝》诗“十指纤纤玉红筝,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来看,在一千多年前,筝曲已有《哭长城》。   乐曲以重音摇指开头,紧接着运用慢起渐快的八度,托劈及重颤音,表现出一种哀怨、愤恨的情绪。慢起段运用了上下滑音及“4”、“7”的按音。曲中的“4”、“7”高音。“4”界于还原“4”和升“4”之间,“7”界于还原“7”和降“7”之间。凡“7、6”“4、3”的连续进行,皆带下滑音,“6”的下滑音直接由“7”还原到“6”。“3”的下滑音直接由“4”还原到“3”。乐谱中如音的上方有“大”字,表示左手用大指按弦。这是为了解决八度的按音问题。   快板段广泛运用托劈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