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分子物理基础2008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高分子物理基础2008级

第一节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层次 一、高分子结构层次 (一)高分子的链结构(一级结构,分子内结构) (二)二级结构(聚集态结构,分子间结构) 二、高分子结构层次直观表示 三、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层次图 第二节 高分子链的结构(一级结构) 二、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二次结构) (一)高分子链的柔韧性 1.低分子的内旋转 2.高分子链的内旋转和柔性本质 (二)大分子柔性的表示方法 1.均方末端距 某些高分子物的 2.“链段长度”表示法 某些高分子物的链段长度 (三)影响大分子柔性的因素 1.主链结构 决定性作用 2.取代基 3.支链和交联 第三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一、有关概念 1.高分子间作用力 2.内聚能密度 表示高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3.聚集态和相态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聚集态模型 (一)高分子物晶态结构模型 1.两相结构模型(20世纪30年代提出) 2.缨状原纤结构模型 P164图4-12 3.单相结构模型 4.折叠连模型(20世纪50年代提出) 5.折叠链-缨状胶束模型(又称Hosemann模型,20世纪60年代提出) (二)高分子物非晶态结构模型 (三)高分子物序态理论模型 三、高分子物的晶态结构及测定 (一)晶体的基本类型 4.分子链在晶体中的构象 (三)高分子的结晶形态 1.高分子的晶体结构形态 2.高聚物结晶过程的特点: 3.影响结晶过程的因素 (四)结晶高聚物的熔点及其影响因素 1.结晶聚合物的熔融特点及熔点 2.影响高分子结晶熔点的因素 (五)结晶度及其测定 2.结晶度的测定方法 2.结晶度的测定方法 (五)高分子物结晶对其性能的影响 四、高分子物的取向态结构及测定 (一)取向与解取向 (二)取向类型 (三)取向单元即取向机理 1.非晶态高分子的取向 2.结晶高分子的取向 (四)取向度及其测定 1.取向度 2.取向度的测定方法 (五)取向对高分子物性能的影响 五、高分子混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P80~81 (自学) 第四节 高分子物的力学性能 一、描述高分子物(纺织纤维材料)力学 性质的基本物理量见 P123 二、高分子化合物力学性能分类 三、高分子物的分子运动和热转变 (一)高分子物分子运动的特点 (二)高聚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 1.线型非晶态高分子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 2.完全结晶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及热转变 3.一般结晶高分子物的力学状态及热转变 (三)非晶态高分子物的玻璃化转变 1.玻璃化温度的实用意义和测定 2.影响玻璃化温度的因素 四、高分子物的高弹性 (一)高弹性的特点: (二)高弹形变的本质 (三)高弹性与高分子结构的关系 1.良好弹性体的要求 2.高分子结构应具有的特征 五、高分子化合物的力学松弛--粘弹性(一)概述 (二)高分子物的静态粘弹性 1.蠕变:固定应力研究应变随时间的变化。 2.应力松弛 与蠕变相对应 (二)动态粘弹性 1.滞后 2.内耗 六、高分子物拉伸过程的形变特点(拉伸性能) (一)完全非晶态高分子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二)典型结晶高分子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三)一般高分子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第五节 高分子化合物熔体的流变特性(自学) 第六节 高分子溶液(自学) 第六节 高分子溶液 一、高分子溶液的特点 5点 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与其浓度的关系 三、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过程及其特点 1.非晶态高分子的溶解和溶胀 2.结晶聚合物的溶解 3.高分子溶解的特点 四、高分子化合物溶解热力学 五、高分子化合物溶剂的选择 第七节 高分子化合物共聚和性能测定方法概述(自学) 一、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方法 二、高分子化合物分子运动(转变与松弛)的测定 三、高分子化合物性能的测定 (1)体积变化的测定:膨胀计法、折射系数测定法等。 (2)热学性质的测定:差热分析方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 (3)力学性质变化的测定:热机械法、应力松弛法等。 (4)动态测量法:可测定高分子的动态模量、内耗、电磁效应(介电松弛、核磁共振)等。 (1)材料本体粘流行为:主要测定粘度、粘度和切变速率的关系、剪应力与切变速率的关系等。可采用旋转粘度计等仪器。 (2)材料的电学性能:主要测定材料的电阻、介电常数、击穿电压等。可以采用高阻计、电容电桥介电性能测定仪、高压电击穿试验机等。 (3)材料的热性能:主要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热、热膨胀系数、耐热性、耐燃性、分解温度等。测试仪器有高低温导热系数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量热计、线膨胀和体膨胀测定仪、马丁耐热仪、合维卡耐热仪、热失重仪、硅碳耐燃烧试验机等。 (4)材料的其他性能还有很多,如耐热老化性能、耐自然老化性能等,可采用热老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