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中的文化养生201108.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谈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 桐乡社区学院(电大)吕志江 683200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心理,也是人类千百年来人们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诸子百家和中医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拥有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为底蕴的中华养生文化。 1、何谓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寿世等。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 或“体操”的概念,但有养生这一传统的词语。 关于“养生”一词的出处,《庄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孙子兵法》? 对其内涵,有谓“修身”,有谓“养气”,有谓“保养生命”,有谓“性命双修”,有谓“保健”,众说纷纭。 按现代词汇讲,养是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积蓄、长之义;生是指人体生命。养生,即调养人体生命已达长寿之思,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身心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 2、养生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5种医书中的一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也可以说是一本有关长寿美容的祖书。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养生的意义: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3、中华养生文化特点 (1)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形:指形体,含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气血。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神:指精神,含心思、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 形神之间的关系: 一是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嵇康《养生论》) 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必须兼顾,形神共养,不可偏废。只有形神统一,才是生命存在的首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才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最佳手段。 二是“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艺文类聚·养生》 古代医学认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 因此,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必先养心。 (2)虚静养神,凝神益智(动静搭配,虚静养神) 动则生阳,增强人的精力;静则生阴,养护人的神情。 “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老子》第十六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 十九章)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可见,老庄哲学主张通过虚无恬淡、清静无为来保生益寿。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老奶奶为什么比老爷爷活得长? 龟为什么长寿? 善于节能、静养,养气耗散的少,阴精保护得好 ,生命的烛光能常亮不灭。 让人惊叹得是: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 儒家还认为“静能生慧”,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非宁静无以致远” (3)顺乎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自然界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黄帝内经》 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 (4)养生与养德相统一 传统养生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所具有的养生作用,总是把养生与道德品性修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老子 “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 孔子:“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仁者寿,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性);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争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失)” 孟子:“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