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明朝行政组织的权威探究final2.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朝行政组织的权威探究 ——基于韦伯权威理论的分析 陈晓红,吴亮,徐正,张钟文 2010年12月 研究问题与发现 明朝处在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转折点上,官僚帝国在进一步延续的同时,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反对专制、强调民主的市民思想。这种经济和思想的基础,如韦伯所说,对应着法理型的官僚制组织形态。那么,明朝的行政组织有没有出现向法理型组织转变的趋势? 我们发现,虽然官僚组织内部出现了更加精细的权力制衡、更加平等的集体决策等新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皇权更加集中了,传统型权威在和其他两种权威博弈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 而这种权威不断向君主集中的态势恰恰阻碍了行政组织向法理型官僚制的转变。由于权威的高度集中,那些在底层萌发的资本主义力量和制约君权的民主思想反而难以渗透到官僚体制中来,更别说最高的统治者会采纳这种思想和推行改革。 A.研究问题与发现 B.理论基础 C.中央行政组织 D.地方行政组织 E.例:内阁的演变 F.解释 G.总结 ——让专业变得一目了然 理论基础——权威来源理论 a.权威分类:权威依其体现者的不同,分为人物的权威、著作的权威、言论的权威、政党和团体的权威等;依表现权威的社会生活领域和影响的范围不同,分为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理论的、道德的、宗教的、科学的权威等。 b.权威理论:关于权威来源学界有诸多讨论,数百年来,权威理论经过长期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如果以时间为脉络,可以大致划分为 暴力权威理论(马基雅维利):适用于传统组织 制度权威理论(韦伯):适用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个人魅力与组织制度的互动 形势权威理论(福莱特) 权威接受理论(巴纳德) 职能权威理论(西蒙) 知识权威理论(德鲁克) A.研究问题与发现 B.理论基础 C.中央行政组织 D.地方行政组织 E.例:内阁的演变 F.解释 G.总结 更适用于分析现代组织 ——让专业变得一目了然 理论基础——韦伯的权威理论 三种权威在中国体现: 魅力型权威: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建立在领袖的非凡人格和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例如,开国君主的个人魅力,徐阶、张居正等权相的个人魅力。 传统型权威:服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传统具有约束力),或者服从支配者(因为仆人依附支配者,所以支配者对仆人拥有无上权力)。例如,儒家的伦理规范,伦理大于法律(亲亲相隐),以德治国。注意:传统的约束和支配者的无上权力之间会形成冲突。 法理型权威:人们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无论这套规则来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还是来自于传统的习惯,或是来自领导人创立的制度。例如,法家的法律和官僚制度。 A.研究问题与发现 B.理论基础 C.中央行政组织 D.地方行政组织 E.例:内阁的演变 F.解释 G.总结 三种权威的互动关系图 廷议、廷推,制约君权 去制度化:废除宰相,撤销门下省 法理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 魅力型权威 传统的约束 支配者的 无上权力 制度化:内阁中首辅的形成,内阁权力的扩大 加强依附:培植太监、东厂、锦衣卫 强化传统型权威 强化法理型权威 A.研究问题与发现 B.理论基础 C.中央行政组织 D.地方行政组织 E.例:内阁的演变 F.解释 G.总结 从明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看权威来源的转移 A.研究问题与发现 B.理论基础 C.中央行政组织 D.地方行政组织 E.例:内阁的演变 F.解释 G.总结 (1)违制 废除宰相 撤销门下省 廷杖 对廷议、廷推结果的否定 中旨、内批 特简 (2)创制 新设内阁 保留言官,并设置六科给事中 八股取士 (3)培植亲信组织 任用宦官,只对君主负责 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只对君主负责 君主的传统型权威和超凡魅力使得他们可以适度突破前朝的法理型官僚制度。费正清指出:“他(朱元璋)把自己的个人作用制度化了”。 从君主的权威说起 从明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看权威来源的转移 (一)洪武时期(1380年以前) 沿袭元制:中书省,秩正一品,其下有左、右丞,为秩正二品,还设有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再往下设有左、右司郎中,都事,员外郎,检校等职位。 权威来源:法理型权威为主,传统型权威为辅 原因:政权刚刚建立,事务繁重,人才需求量大,皇帝要稳定人心。 (二)洪武时期(1380年以后) 废除宰相 权威来源:传统型权威有所上升 原因: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衡加强,但是对皇帝更加惟命是从,庞大的国家机器油朱元璋掌控 A.研究问题与发现 B.理论基础 C.中央行政组织 D.地方行政组织 E.例:内阁的演变 F.解释 G.总结 君主 (后来的)司礼监:批红 (后来的)内阁:票拟 六部:廷推、廷议 监察系统 宰相 权力 历史沿革 没有皇帝和宰相参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