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点.doc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点
“怪诞” (grotesque)广泛存在于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之中,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和后现代文化的骎骎日进,怪诞逐渐凸显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阐发。在文艺作品中,“怪诞人物形象不仅显着地出现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词汇中,也在立体主义和某些抽象派那儿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在美学和艺术研究领域,人们往往把包括波德莱尔、罗斯金、尼采、弗洛伊德、巴塔耶、巴赫金、克里斯蒂瓦等有着深远影响的着名思想家纳入怪诞研究的传统。
怪诞理论研究者斯泰格指出,无论怪诞曾在艺术与文学的讨论中充当多么卑微的角色,如今,它已经大致上获得了自己尊贵的地位。
即便如此,包括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和摄影等在内的当代艺术领域所呈现的怪诞特性,依然无法通过怪诞术语的词源学考证而揭示出来。
而且,怪诞也不能被锁定在对特定意义、形式、历史阶段或具体政治功能的描绘上。甚至有学者认为, “任何通过定义方式来锚定怪诞含义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
这源于怪诞术语所描述的对象的广泛性和怪诞定义的开放性。探讨怪诞的审美特性,不仅对理解怪诞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新媒体、新生物技术和全球化语境中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科技、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种族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开拓出了创造性阐释的空间。
我们用 “怪诞的感性学特征”置换 “怪诞的审美特性”,意在回归 “aesthetics”的原初内涵,即“研究感性知识的学科”。
因为,无论将怪诞视为“滑稽的和令人厌恶的扭曲”、“不一致、荒诞”,还是 “人类与动物互相交织形成的装饰图案”、“扭曲到滑稽的人物或设计”,其丰富内涵都是传统 “美学” (关于 “美的艺术”的研究)所无法涵盖的。
同时,强调怪诞的感性学特征,也意在将对怪诞的审美思考 “沉降”到怪诞自身 “身体-物质”的低级但更根本的层面上。具体说来,本文旨在从三个层面探讨怪诞的感性学特征:首先,简要梳理西方怪诞研究对它的经典定义,指出这些定义的共性在于从 “审美效果”或 “审美感受”角度展开论证,认为怪诞是 “可怕的”与 “可笑的”相混杂,这涉及的是怪诞的主观感受层面,可概括为 “可笑可怕性”;其次,针对西方界定怪诞的上述倾向提出怪诞的可感性 (sensibility)问题,我们称之为 “经验可感性”,具体分析影响主体对怪诞艺术感知的基本要素;最后,指出怪诞的核心特征在于其 “异质杂合性”或混杂性 (hybridity),怪诞艺术在媒介、元素、主题、形式和身份等五个层面上具有混杂性特征,而这五种 “混杂性”的进一步 “混杂”,开启了一个新颖的审美领域。 “作为一种复杂而带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途径,怪诞可以说是连接诸种感性学范畴———悲剧、喜剧、滑稽、丑与荒诞等———的元范畴”,也是对人类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暂时 “无法摆脱的”范畴。
一、可笑可怕性
许多学者认为怪诞属于 “不可范畴化”的范畴,因为它所指称的那种 “把所有东西都混为一体”的怪物是无法命名的,我们的思维里也找不出可以与之对应的范畴。
然而,作为西方文艺研究中的一个术语,怪诞通常被界定为 “以夸张和变形的方式展示人体形象”,其典型特征在于 “奇异的变形”(bizarre distortions),尤其是对人体特征进行夸张的、反常的刻画和描述。
具体说来,怪诞可以指称一种特殊的绘画风格,一种包含着 “某些创作观点……内容、结构以及观看者产生的影响……的美学范畴”,一种兼有 “装饰功能和护符功能”的 “装饰图案”,“民间诙谐文化”的物质-身体形象体系,美国当代文化生活的 “文学与视觉”表征模式,甚至是复数的 (grotesquerie)、朝向晚期资本主义的 “全球性怪诞”。
尽管这些界定各不相同,但有三点却是一致的:(1) “怪诞意味着对立项之间的混合”;(2)两个对立项分别为 “可笑的” (ludicrous)与 “可怕的”(fearful);(3)上述界定皆从审美效应角度展开,对于怪诞审美特性的探讨来说,这种被比厄斯利称作 “情感性定义”的方法是 “无法避免的”。
就第 (1)和第 (2)点来说,诚如海耶斯所言,20世纪的文艺研究者 通常继 承 了罗斯金在《威尼斯之石》中的看法:“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怪诞之作都由两种成分组成:一是滑稽可笑的事物,二是令人心生恐惧的事物。”
对 “可怕”与“可笑”两种因素的强调可以说贯穿在包括雨果、戈蒂埃、波德莱尔、霍夫曼、凯泽尔、巴赫金、汤姆森、斯泰格、詹尼斯、哈普汉姆、芬格斯坦、科鲁斯、古德温、马斯葛来福、罗森、西斯瑞·罗尼、爱德华兹和格兰伦特等几乎每一个涉足 “怪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