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标志保护产品山西老陈醋.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的标志保护产品山西老陈醋

概 述 山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有巍巍太行 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 的美称。数千年来山西人民 以其顽强刻苦和聪明才智,给悠久的科技文化历史写下了灿 烂的篇章。名驰遐尔的山西老陈醋,就是山西人民独创精神 的典范,是我国古代精湛酿造技艺的典范。 山西老陈醋是以特定的原料和工艺酿制,具有悠久历史 和地方特色,区别于一般食醋和其它特色醋的食用醋。该产 品以高粱、麸皮、水为主要原料,以稻壳和谷壳为辅料,以 大麦、豌豆为原料所制得的大曲作糖化发酵剂,经酒精发酵 后采用固态醋酸发酵,再经熏醅、陈酿等工艺酿造而成的食 醋统称为山西老陈醋。(DB14/84—1999《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的产品名称,由产品的原产地域名称和产品 的特色名称构成。山西——山西老陈醋的原产地域名称。老 陈醋——产品的特色名称。其中,“老”是时间长的意思,一 是指存放时间长,二是指酿造时间长;“陈”是指陈酿;“醋” 产品的通用名称。 山西醋质量上乘,品种繁多。从品名分,有老陈醋、陈 醋、普醋、双醋、特醋、名特醋、味醋;从生产工艺分,有 熏醋、黄醋、回流醋、封缸醋、淋醋等;从所用主要原料分, 1 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酒糟醋、红薯 醋等;从所用大曲的类别分,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 醋等。“山西醋的花色品种之多,不仅全国居冠,就是全世界 也难有一个地方与之相比。”而山西老陈醋,是山西醋中的精 品。 山西生产老陈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而第一个 正式打出“山西老陈醋”牌子的,是山西介休人王来福,距 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初顺治年间,王来福来到清徐(今 属清徐县),利用当地依山傍水、原料充足的自然条件开办了 醋坊,改陈年白醋为熏醋,生产出了色泽浓郁、风味独特的 山西老陈醋。从此,该生产工艺在当地流传开来,老陈醋的 生产形成规模。 另外,山西境内还生产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 醋等,但在所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并 且风味也有差异。陵川玉泉老陈醋以大麦为曲,主料以小麦、 小豆、玉米、加花椒、回香、陈皮、良姜、砂仁、丁香酿制 而成。辛寨老陈醋的最大特点是药用性很强,其中配有二十 多种药材。其中品质最好的还是产自太原盆地的老陈醋,也 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的原产地域范围为:山西省太原盆地的太原 市清徐县、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晋源区、 尖草坪区;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 2 第一章 山西老陈醋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从“嚼蚁而酸”到利用微生物、植物制醋,形成了 一部漫长的醋文化发展演变历史。而山西老陈醋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是我国食醋发展史的缩影。 一、食醋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酿醋行业素有“尧制酸,周酿醋”的说法。食醋是从 “嚼蚁而酸”开始,逐步演变为植物取酸,再发展到粮食酿 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动物醋·植物酸 相传,上古时“嚼蚁而酸”,即用蚂蚁当“醋”。蚂蚁食 性以肉食和植物为主,也有能贮藏种子,培养真菌或收集蚜 虫及介壳虫体上的蜜露作为食料的。蚂蚁分泌出的液体,味 酸可入口,“嚼蚁而酸”就是利用蚂蚁的分泌出的液体取酸。 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至今仍有用黄蚂蚁卵或黄蚂蚁作醋的习 惯,取其“蚁酸”。 后来,我们的祖先发现了植物醋。在《竹书纪年》中有 这样的记述:“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 荚。十六日后,日落一荚,及殆而尽。月小,则荚焦而不落, 名曰蓂荚,亦称日历荚。”《白虎通·符瑞》也有类似记载: 3 “蓂荚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荚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 荚去,故阶荚生,以明日月也。”这种植物除了用作日历记时 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用途,就是当作调味品使用。东汉人应 劭所著《风俗通义》一书,对蓂荚作过考证,他说:“古太平 蓂荚生于阶,其味酸,王者取之以调味,后以醯醯代之。”按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