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竹.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墨竹

浅谈墨竹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竹子,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是古往今来,迁客骚人都喜欢赞誉的对象,更是文人墨客常画不衰的题材。无论是四君子,还是岁寒三友,都少不了竹子。 西方人称中国是竹之国,古人爱竹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竹子就成了高逸潇洒人格品质的象征,不过在唐代之前还没有出现特写竹子的国画作品,据说唐朝末期的萧悦是第一位画竹子的人,真正大量画竹子的时代是北宋时期,当时文人画家几乎各个是竹中高手,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称为“竹仙”的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他的墨竹以凛凛清姿而著称,成万丈之势。他的表弟苏轼曾赞誉他:“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文同在苏轼的眼中几乎就是竹画之神。 文同,领悟到的不仅仅是竹子的婀娜多姿,傲立风霜,他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画竹必须先爱竹,爱竹必先由观竹而起,观竹则必须亲自养竹,文同即是这样的。据说他在洋州时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认为“有成竹于胸中,则笔墨与物俱化”,只有通过观竹、爱竹,对竹的充分理解,执笔时才能不期而然地将胸中之竹纳入毫端,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画墨竹始于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宣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而且师法文同,东坡自称:“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不过,苏轼才气纵横,豪情充盈,且不受限制,所以画又区别于文同。宋人称苏东坡“运思清拔,其英风劲气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恐非与可所能拘制也”。苏轼也同文同一般嗜竹,曾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居然到了不可无竹的地步。文同的墨竹名声太大,求画的人踏破了门,文同极烦恼,把画缣投到地上,骂道:“我要用它做袜子。”苏东坡在徐州做官,文同写信给他,道:“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这当然是玩笑,但其中也包含着对东坡墨竹的推许。 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如元代赵孟頫、李衍、柯九思、吴镇、倪瓒,明初王绂、夏昶等等均以文同为宗师,后人则以“湖州竹派”称之。竹也就与文人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元代文物鉴赏家柯九思尤善画墨竹,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柯九国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正如元朝国子祭酒刘铉所赞叹的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此外,明朝刘伯温、清朝乾隆皇帝对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题咏之作 “文同以竹掩其画,吴镇则以画掩其竹。”作为元四家之一,吴镇善画竹,而且喜欢题画诗,其诗文与其说是言竹,不如说是在说自己的情操,自己的人格境界,他在墨竹中寄寓了独立高标的境界,悠然清远的意韵,不为时迁的节操,缠绵悱恻的音乐。 墨竹也并非都是文人用来托物言志自勉自励,其中也包含了浓浓的人间关怀意识,如郑板桥,他号称自己作画不是为了那些有闲阶层闲来品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的一则题画跋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即自然之景,是视觉直接感受到的,眼睛对自然景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