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护隐私权,还生活以宁静
维护隐私权,还生活以宁静-法律
维护隐私权,还生活以宁静
张 勇
你可能与邻居同住多年,老死不相往来,但他们对你的生活细节了如指掌。除此之外,快递员熟记你的号码和住址;钟点工互相分享你们家的秘密;公司网管知悉你在公司里聊过的每一句话。个人信息登记、存储卡、U盘、硬盘、自助柜员机……都是身边的“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让隐私泄露。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手机不断收到各种垃圾短信、家中经常接到推销电话等等,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让人们防不胜防。
“裸奔”的个人信息
【镜头一】被短信吞没的生活
“我的任何信息几乎都有人知道,毫无隐私可言,仿佛自己是个透明人。”做市场营销工作的王先生很无奈, “一些出租房屋的短信一个接着一个,还经常半夜三更发来。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有人知道我租住的房子快到期了。刚刚买了房子,钥匙还没到手,就有不少建材厂商、搬家公司给我发来短信,问我要不要买家具、建材,要不要搬家。去年年底,我爱人刚生完孩子,还没接回家,数不清的婴儿用品的广告就寄到家里了。”
【镜头二】求职简历引发的泄密
公务员肖小姐说,她经常收到一些关于化妆品、健身美容、商场打折、办证等名目繁多的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有的干脆将宣传材料直接寄到了单位。令肖小姐不解的是,对方是通过什么渠道获知自己的姓名和工作单位的?后经肖小姐回忆,前年自己大学刚毕业时,曾向一些招聘单位投递过求职简历,难道是这份简历惹的祸?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求职者在海量网投简历后,和肖小姐一样遭遇过骚扰。而一份填得十分详实的简历就是泄露你隐私的罪魁祸首。
【镜头三】百度出来的电话本
“刘主任您好,我们是某某公司……”在一家事业单位任办公室主任的刘先生,最近经常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内容大多为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商业推销和宣传。与以往收到的垃圾短信不同的是,这些电话不但指名道姓,甚至连刘先生的工作单位、职务等个人资料都说得准确无误。时下,如果你注册一个百度账号,就可在百度文库上看到全国各地老板手机号、电子邮箱等信息,而且能成批量下载这类文档。还有一个叫作“名片网”的网站,网民只需在它上面注册一下,就可以轻易地查到很多名片,而名片上的信息不仅包括了姓名、公司、职务,还有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个人信息。
【镜头四】被盗走的QQ秘密
“尊敬的客户,您最近在某商场刷卡消费,该金额将从您的贵宾卡上扣除,如有疑问请拔打以下电话查询……”吴先生多次收到这样一些短信。“又是诈骗短信,收到这样的短信已经不止一次了,他们从哪儿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的呢?”愤怒之余,吴先生忍不住向同事抱怨。后经查证,吴先生的QQ号被黑客盗走了。一个个打开的对话框,是每个人各种小心思小隐秘的汇聚处。QQ/MSN账号被盗,对网友来说,无异于丢了家门钥匙。而QQ和MSN中的一些聊天记录和个人资料也成为隐私泄露的重要途径。
是谁泄露了我的隐私?
经过调查发现,个人信息被出卖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从政府相关部门窃取。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而且绝对是齐全和真实的,由此吸引了众多中介公司的青睐。在这样的单位里有一个靠得住的“朋友”,就能获得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到办事单位买取。人们在买车、买房、看病、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报名考试、求职、甚至征婚时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三是用市场调查的方式套取。雇佣学生或调查员利用打电话、路访、入户调查、邮寄等方式做某项市场调查。以礼物赠送的方式吸引人们,在人们画完钩钩叉叉后,他们又会恳切地要求你填上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电话,甚至个人收入等内容。四是恶意套取。一些人有意识地在网上刊登个人求租求购的信息,或以举办公益演出、各种比赛和会议为由,诱惑人们留下详细的私人信息。五是安装监控设备。一些企业老板为了监视员工是否认真工作,随意在员工工作区安装摄像头。某些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作弊,也会使用这种办法。六是运用网络窃取。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网站会员名、进入聊天室、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可能被泄露。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网络上的一些“间谍”病毒和已经普遍采用的电子监控程序cookies文件,不仅可以收集用户访问过的网站等信息,甚至还可以盗取用户银行账户密码。
信息泄露如何维权?
防信息泄露需“全方位戒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必须加强自我保护,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陌生人,更不能轻信那些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的违法活动。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