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设计中的理性的思维 ------结合个案的思考 建筑学科的特点 1.应用学科 实用专业 2.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各种使用空间 3.成果的评价标准模糊 4.成果的接受者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士 5.实验及高科技设备对专业的支撑不力 6.学科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变迁关系密切 设计单位及校友反馈信息 1.市场接受度极高 2.上手快 能力强 3.做方案者多 讲方案者少 4.做总工者多 当院长(市长)者少 5.大学生竞赛设计获奖多 论文及报告少 几点思考 1.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2.与其他高校的差别 3.关于“灵感” 4.教育体系与引导方法 5.出路--? 理性的思维 逻辑的表达 1.提高自身修养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知识 2.全面认真分析问题 强化对分析结果的总结 3.强调过程对结果的支撑性 建立支撑体系 4.展现结果的正确性与唯一性 建立参照体系 5.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 突出特色 6.解决问题的保障系统 了解规范 题目 1设计理念2工作框架3区位系列分析4生态系列分析5业态系列分析6形态规划构思7方案以及相关介绍8城市设计要素控制9管理控制 设计理念 以科学理性的思维,以个性前瞻的视角,透过生态、业态、形态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谋求城市近郊风景区的特色化、多元化、优质化的城市设计模式。 工作框架 PS:此框架图为设计之初制定,所以其逻辑顺序和工作内容在后期工作中略有调整,所以存在框架与成图略有出入的地方。 区位分析 地理区位 地理区位 地理区位 交通区位 交通区位 区位分析结论 生态系列分析 引论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定位 定位实施策略 定位实施策略 定位实施策略 生态定位的具体目标要求 业态系列分析 引论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定位 定位实施策略 定位实施策略 定位实施策略 定位实施策略 定位实施策略 项目支撑 项目支撑 业态定位的具体目标要求 形态规划构思 引论 整体构思 整体构思 聚落斑块的整体模式研究 聚落斑块的整体模式研究 聚落斑块的整体模式研究 聚落斑块单体内部模式研究 聚落斑块之间组合模式研究 聚落斑块模式的设计与控制 聚落斑块模式的设计与控制 聚落斑块模式的设计与控制 聚落斑块模式的设计与控制 聚落斑块模式的设计与控制 结论: 构思中有关聚落斑块整体模式、单体形制、组合方式以及前三者的演化形式为基本的形态原形,以此为元素进行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介绍 规划与开发结构 规划与开发结构 总平面图 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 模型鸟瞰 模型鸟瞰 模型鸟瞰 模型鸟瞰 模型透视 模型透视 手绘鸟瞰 规划相关图纸 道路竖向 功能项目 交通流线 市政设施 片区细化设计 A区平面 A区竖向 A区鸟瞰 A区透视 A区透视 A区透视 B区平面 B区竖向 B区鸟瞰 B区透视 B区透视 B区透视 B区透视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山体意象 水体形象 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 山水游弋 山水游弋 生态基质 生态基质 斑块界面 空间格局 景区品牌 开发控制 开发控制 管理控制 一、山体意象 二、水体形象 三、建筑形态 四、山水游弋 五、生态基质 六、斑块界面 七、空间格局 八、景区品牌 九、开发控制 禁建开发柔性控制区: 区内有一定坡度,视觉价值高的山脊和山头,予以控制保护。只允许非修建性业态项目的开发。 禁建开发刚性控制区: 为视觉焦点,但允许生态路径的修建,创造人流适当活动的可能。 生态保护刚性控制区: 该区内为纯原生态,为视觉背景无任何开发项目和路径的修建。 主体水库 该区内禁止任何水上活动,适度开发提供观景性质的公共岸线,以此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内湖浅水 该区内可开发各种水上娱乐活动同时辅以配套服务设施。但必须严格控制污染。全区内为柔性控制。 山间溪水 适当改造流线和断面形式,创造别致丰富的水体景观。周边布置亲水空间。 汇水山涧 水体周边可设置一定的公共性平台和悬挑建筑,控制其泄洪口的开敞,当其干枯时可作活动场地。 薄环形建筑体: 深度随内部构成的变化而变化,并由此形成不同层次的透明度。从背景基质中分割了一个内部庭院,但它的透明性在视觉上把这两个部分又连在了一起,使得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环形廊道连接建筑体: 利用带顶的廊式建筑将数个独立的建筑体连接起来,使整个场地内的建筑景观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