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ppt

  1. 1、本文档共2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方体的认识 鞍山市千山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 韩 莹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 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重点。长方体特征的探索,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是难点。 第一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联系已知 观察实物 建立表象 导入新课 第二个教学环节: 建立模型——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面、棱、顶点。 仔细观察 用手摸一摸 (视觉) (触觉) 第二个教学环节: 建立模型——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 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 动手动脑,观察、发现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空间。 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式探索出长方体的特征。 预设的铺垫性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 建立模型——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面、棱、顶点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 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过渡: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来表示长方体。 第二个教学环节: 建立模型——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面、棱、顶点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 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关于长、宽、高的界定: 意见一 前长侧宽   意见二 长长宽短 意见三 可长可宽   意见四 不定论 第二个教学环节: 建立模型——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长方体转换为 正方体。 第二个教学环节: 建立模型——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