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入物理情境原则.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效引入物理情境原则

有效引入物理情境的原则   摘 要: 恰当地引入物理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当引入方式多种多样时,新教师在认识领域里不善于从中选取与知识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方法,这一直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针对这种现象,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正反面分析,提出选取引入方式必须符合适合生情、简洁有效、首尾呼应、一材多用的原则。遵循了这些原则就能有效率地按照知识内容指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掌握相应能力,且符合物理教学的目的,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征。   关键词: 引入物理情境 新教师 问题 原则      一、引入物理情境的定义   教学过程包括引入新课、进行新课教学、归纳总结和练习巩固几部分。引入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过渡启下的作用。然而,引入新课只是引入物理情境的一种情况。任何物理问题的提出、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都同样属于物理情境的引入[1]。   二、引入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   引入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例虽不大,作用却很重要[1]。因此,不少教师都非常重视它,甚至把它作为能够出彩的片段而花费了大量心思设计。然而,很多新教师在设计中却容易犯以下错误:1.无所适从: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引入方式五花八门,个个精彩,结果反而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方式为自己所用,陷入选择众多却无所适从的怪圈。2.喧宾夺主:在引入环节投注了大量时间,而重难点的讲解时间紧张,没有充分展开,这样的课似有喧宾夺主、头重脚轻之嫌。3.虎头蛇尾:引入环节异常精彩生动,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然而全课授完,对引入部分遗留的问题只字不提,不作任何解释或应用举例。这样的引入在最后反而带给人遗憾和不甘,让人觉得一堂课没上完整,有虎头蛇尾之嫌。   三、引入物理情境的原则   上述问题,我也曾一一经历过。通过旁听优秀公开课和查阅案例分析,我总结出以下引入物理情境的原则:1.适合生情;2.简洁有效;3.首尾呼应,一材多用。这三个原则的排序代表着它们的优先等级。下面分别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三原则加以阐述。   1.引入设计要适合学生情况。   引入的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介绍故事或生活场景、观察实验现象、设置错误陷阱、练习题引入、回顾已有知识直接切题。以上引入形式所对应的学生活动可以是:学生自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教师步步,设问引导学生猜想出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强制要求把引入的问题放置在课堂结尾时再加以解决。   这么多种引入形式再结合不同的学生活动,可以组合变化出多种风格的教学设计。那么,究竟该选用哪种设计方案呢?教师应该结合授课班级的学生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初中物理《沉浮条件》的引入可能有两种方案[2]:①老师复习一遍上节课所学的“二力平衡条件”,说明下沉、上浮、漂浮时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从已知的理论入手,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分析出物体沉浮条件。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概括性较高的已知知识推导出派生性知识,即能对已知知识进行应用。②老师通过演示实验,一步步设置错误陷阱,比如:学生看到老师演示质量小的木块漂浮在水上,质量大的铁块在水中下沉,由此猜测物体沉浮条件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于是,老师进一步演示不同质量的木块都漂浮于水面,学生于是否定刚才的观点,认为质量的差别不是决定物体沉浮的条件。学生进一步猜想,提出物体沉浮条件与物体密度有关,因为木块密度小,所以漂浮,因为铁块密度大,所以下沉。老师再演示同一只铁碗,密度不变,平放在水上漂浮,竖放水中下沉,学生由此自我否认刚才的观点,思考其他的相关因素。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一步步暴露其错误的潜概念,然后用实验现象进行反驳,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自行纠正错误,想出正确的分析思路。   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设计意图和优点,究竟选择哪种方法授课,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比如一个班级基础扎实,但不活跃,不爱积极思考和提问,则需要选择第一种方法,也就是遵循课本所安排的思路[3]。如果学生较为活跃,踊跃发言,厌恶呆板的理论授课,则要选择第二种方案。倘若学生不仅基础扎实、活跃,而且有较高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则可以把第二种方案中教师演示部分取消,放手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自选已有的器材,验证或反驳自己的猜想,最终设计出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系列实验。   2.引入设计需简洁有效。   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教师要写出教学重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知识的教授上,保证重难点知识的充分展开。正是基于这一点,同时也为了不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引入环节一定要简洁有效。   简洁,即不讲人人皆知的废话、不?唆。以初中物理《动与静》[3]为例,新教师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把大量时间花在前言引入部分,从各个尺度和角度详尽说明世界是在运动的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