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宏观把握·特征概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枪毙司机和列车员 赫鲁晓夫: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一、赫鲁晓夫改革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确立。 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项目 内 容 农业(改革重点) 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评价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2、内容及评价: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2、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3、评价 消极: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宏观把握·特征概览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