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考试与教学.ppt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考试与教学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考试与教学 马红民 2012.5 12 一、重温新课程。 二、新课程实施下的各类考试。 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学。 一、重温新课程。 1、了解新课程。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新观念。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5、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 6、新课程中的综合课程。 7、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新课程 了解课程改革的原因: 第一,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观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2001年,我国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的目的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了解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概括的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三是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3、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新观念。 (1)学生观。 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所以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学生又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还具有“未完成性”,因此要挖掘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发展观。 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及时体现发展观。学生的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 (3)知识观。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激发求知欲转向激发求识欲)。 (4)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