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汉比喻文化内涵及翻译
英汉比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摘 要: 本文依据大量的例子,从文化分析的角度介绍了英汉语言中比喻的文化内涵的异同,说明英汉语言中的比喻既有文化内涵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然后,又介绍了英语语言中的比喻汉译处理时只有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方法,灵活处理,才能达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便于理解的效果。
关键词: 英汉比喻 文化内涵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比喻是语言中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比喻。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就是把本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称呼另一事物”。比喻,也成譬喻,俗称“打比方”,是指说话者借助“喻体”和“本体”的某种相似性去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人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有不同的选择。
1.英汉语言中比喻的文化内涵的比较
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
1.1英汉比喻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语言根植于社会自然环境,人类的自然环境是多姿多彩的,因而各种语言中的比喻便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的色彩和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的印记。中国人说“春雨贵如油”,这一比喻对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来说,就莫名其妙了,因为那里的春天常有暴风雨;这对于居住在北极圈的人来说也是不可理喻的,因为那里的春天来临之时依然冰天雪地。
中国人崇尚西风,讨厌东风,因为严冬过后的东风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而西风一吹,万物萧条,严冬来了。因此,中国人常用东风即春风喻指革命的力量和气势,而西风即秋风则喻指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外国人如若了解这一点,便不难理解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名句。我们在拜读Shelly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里的名句就会明白,欧洲位于西风带,春天,西风会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带来勃勃的生机。若从汉文化的角???来理解西方人心目中的“东风”和“西风”,就难免使之“革命化”。
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英格兰位于北温带,主要谷类作物是小麦。小麦主要用来烘制面包。不列颠岛上畜牧业发达,牛奶的质量颇好。因此英国人的主食是bread和milk。英语中有许多和bread,milk相关的比喻,如cry over split milk(为不可挽救的事忧伤),mother’s milk(生来喜爱的东西),bread and circuses(吃喝玩乐)等。
在汉语里,无论每餐吃什么都叫“吃饭”。而英美人一日三餐有不同的叫法,而真要说“吃饭”,这“饭”就是bread:to set on bread(开饭)。此外,汉语常用“饭碗”喻指职业,在英美则是a bread-and-butter job;汉语的“鱼米之乡”译成英语则是land flowing milk and honey;汉语的“夹生饭”英语则用half-baked,也很形象;“生米煮成熟饭”英语则用milk,即“The milk is spilt.”。
自古以来,中国盛产竹子,因此在中国竹子无处不在,吃住都与竹有关,读的书也是竹编成的。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现代汉语中竹子也被活跃地用作喻体,如:“敲竹杠”、“势如破竹”、“竹篮打水一场空”等。英语中则没有用竹子作喻体的。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成英语则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英语的一词bamboo来自于马来语,因为英国不产竹子。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几乎都有用动物来做比喻的。但是英美人与中国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往往对同一种动物有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不同的喻义。在汉语中关于“狗”有很多比喻,尤其是贬义的喻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狗”、“狗咬吕洞宾”、“狗急跳墙”、“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等。而英美人把狗当宠物,因此在英语中“狗”一般很受优待,与褒义的比喻联系也就较多,如汉语中的“爱屋及乌”,到了英语中就成了“Love me,love my dog.”;英美人用“top dog”来指“最重要的人”,用“lucky dog”指“幸运的人”。英语国家大都把蝙蝠(bat)看作是邪恶的象征。有关它的比喻也是令人不愉快的,如:as crazy as a bat(疯狂的),as blind as a bat(盲目的)等。可我们把蝙蝠看作是吉祥、幸福、幸运的象征,大概是因为蝙蝠的“蝠”与“福”同音的缘故。“龙”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因此,有关龙的比喻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