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读,古诗文教学金钥匙
范读,古诗文教学的金钥匙
一
上一次教《离骚》,用的是人教社2000年12月版的教材,我上得索然无味,就像是一碟子馒头落肚,估计学生的感觉也不会好到哪里去。2005年9月,本人再次教到《离骚》,发现选段已变了:2000年版选的是长诗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段;而新版选的是长诗的开头,即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前版多抒情,新版多叙事。
讲读《离骚》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读诗,发觉她没有读出应有的味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由忧己而忧楚王的易老,进而忧楚国的兴衰,本该是充满忧思而深沉的,却读得轻松飘忽;尤其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是怨怒的,激愤的,学生却读得轻描淡写。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我范读了选文,读着读着就动情了。尤其是读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时,我禁不住泪眼朦胧了:这指天发誓,让苍天作证,不正是屈原面对谗毁,而楚怀王又不给任何辩驳的机会,于是痛苦而又无奈的举动吗?
(朗读结束了,课堂一片沉静。)
考虑到本诗较难,我又让学生自由朗读,加深理解。
而后,我让朗读较好的聂思斯起来范读。她口齿清楚,声音清脆,几个点的感情把握得很准,尤其是读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夫惟灵修之故也”,读得抑扬而沉重。
朗读结束了,教室里竟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课后有学生在随笔里写道:这一课的学习,我仿佛听到了屈原在愤怒地指天长叹,《离骚》不再难懂。
由此,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对于那些蕴涵丰富而又较难懂的古诗文,采取师生范读为好。
二
怎样范读呢?
一看能否人情。如果教师读得敷衍了事,自己都不能人情,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鲁迅回忆小时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听先生自己大声的??读,“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老师读得投入、忘我而引起学生的羡慕,这不就够了吗?
我平时备课,对自己朗读时能找到共情共鸣的诗文,一般都要在课堂上范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像《离骚》这类的“悲情诗文”不少,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就看你是否能找到共情点。
当然,我们也可请朗读较出色的同学来范读。只是要事先给学生打个招呼,让他有所准备,不搞突袭。
二看能否把握诗人的情感。
还是以《离骚》为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部分是屈原对自己的出身及幼年的记叙,是欢快的,节奏明朗的,朗读的语调也应轻快些。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是屈原对自己的申辩,他不赞同怀王赴宴秦国,不是自己的贪生怕死,而是担心秦的居心叵测,担心怀王身遭不测啊。朗读时辩解的语气中带着点沉重。
三看能否读出诗文的音节韵律。
屈原对楚怀王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不管是开始的修宪被谗毁,是否放张仪,还是后来的要不要参加楚秦聚会,屈原都没有被楚怀王真正信任。他对怀王是很有怨言的,但又有所期盼――正是这怀王给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荃”字应读得轻缓,略做停顿,“兮”本是句末表停顿的,这里有余恨未了之意,要拉长音;“反”字更是对楚王的失望,对他听信谗言的愤恨,应读得沉重,而稍作停顿;“而”字应读得轻而悠长;“齑怒”,是盛怒的意思,占两拍,前字重而后字轻,把对楚怀王偏听偏信的愤怒表现出来。
三
反观自己上的语文课,还有一些所听的课,不管是正式的课堂,还是早读课,都鲜见书声朗朗的局面。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常见的做法是,叫学生翻译一下,或是教师草草地串讲一下,然后就“自己读吧,争取把它背下来”。于是书声一片,而后渐渐慢下来,轻下去;或是随机抽查学生朗读,检查预习的情况。结果读者结结巴巴,听者昏昏然;或是老师朗读,自己也没有找到感觉,学生就更找不到感觉了。课堂上便兴味索然,课后复习更是空谈。诗文本身引不起学生兴趣,也就难见学习的效果了。
什么原因呢?
缺少有准备有组织的范读的引导!
曾国藩认为,对于“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原来,文字在漏掉声音的同时,也就漏掉了诗文的生命之气,文字成了干瘪的符号。而诗文的“雄伟之概”“深远之韵”,“看是看不出来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