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
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
摘 要: 动物习语生动形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效果,所以动物习语的学习成了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汉语中动物习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如果学习者没有对之深入学习,就可能使用不恰当甚至是错误地表达。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使用频率颇高的动物习语喻体形象为例,从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民族对同一动物语词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出发,探讨文化差异在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中的差异,以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
关键词: 英汉动物习语 比喻形象 文化差异
1.前言
语言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并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完善的语言,这两种语言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大量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颇具民族特色、丰富而形象的动物习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动物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形象意义的差异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这些语言精华凸显民族文化,丰富了各自文化和凝练语言自身表现力,也给英语学习增加了无形的文化心理困惑和有形的语言符号转换障碍,所以对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的探讨极其重要。
2.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的表现类型
2.1同一英汉动物在中英文中具有不相同的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习语在中英两种文化产生的褒贬义不同。通过人民对动物的喜恶程度来划分,若喜欢欣赏此动物,相对应的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也会是褒义;反之就是贬义。因此,同一动物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褒贬义能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态及其价值观念。
一方面,同一动物习语在汉语中表示褒义,在英语中却表示贬义:龙的形象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既非常熟悉又非常神圣,在中国历史上,龙曾经是七、八千年前的远古图腾,许多民族把龙作为先族的化身。秦汉以后,龙又成为王权的标志,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其用品也无一不冠以龙字,如“龙冠、??袍、龙椅”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龙始终是高贵、有力的象征。所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成语就成了人们常说的褒奖语。我们知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那么他们都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的确是源远流长的。然而在说英语的国家里,龙的文化内涵却与中国的相反,英语中的龙“dragon”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是一只巨大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鲮,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里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在英语中要说一个人像dragon是贬义,龙指悍妇、母夜叉等形象的女人。如: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会计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又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因此,dragon在西方会引起邪恶、魔鬼等联想,蕴涵着凶狠、残暴、严厉等内涵。有些词典为了区别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dragon,把中国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有别于英语中的dragon。
另一方面,同一动物习语在英语中表示褒义,在汉语中表示贬义。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我们最了解的一种动物――狗(dog)。含有“狗”的成语不胜枚举:“狗仗人势”、“狗急跳墙”、“鸡鸣狗盗”等。此外还有“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肚子――装不了四两酥油”等俗语和歇后语。
而素有爱狗传统的英美人把狗当是人类“可靠的伴侣”。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以狗来表示人的行为和生活的数量颇多。例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应受赏。)等。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
2.2有些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无对应词
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对应词空缺现象。英语中有些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对应词空缺。蚕产于中国,丝织品深受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