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英汉翻译中“翻译腔”成因及对策
论英汉翻译中“翻译腔”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 “翻译腔”的问题十分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应从文化对比入手,探究两种语言的差异,逐步提高翻译技能,严把翻译质量观,力行消除“翻译腔”,使译文流畅易懂。
关键词: 英语翻译 翻译腔 成因及对策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者,尤其是初涉译坛的学子在翻译实践中易犯的毛病。它是影响译文质量好坏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腔”给出的定义,通过丰富例证揭示翻译实践中“翻译腔”产生的原因,以求克服翻译腔的具体方法。
一、关于“翻译腔”
笔者认为只有理清了翻译腔的定义及产生原因,才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腔,提高译文的质量。“翻译腔”也称“翻译体”或“翻译症”。奈达首次将“翻译腔”冠以“translationese”。他认为“翻译腔”是指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Nida,1969)。
由方梦之编纂的《译学辞典》中关于“翻译腔”的描述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方梦之,2004)
《当代翻译理论》中对于翻译腔,即翻译体的介绍如下:“‘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贬义中的翻译体是机械主义翻译观和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所谓的翻译体的显著特征是不顾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看作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具体表现为:(1)不顾目的语的语言规范(特别是语序规范)和惯用法(特别是词语搭配);(2)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源语的句式、词义和用语习惯(特别是汉语虚词和外语中的代词及形态结构词);(3)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源语在语言文字结构形式及修辞手法上的设计与安排;(4)不顾目地语的文化形态、民族心理、接受者心理,生搬硬套或不求甚解地引进外域文化;(5)不顾??会功能及效果,承袭源语风格。”(刘宓庆,1999)
可见,“翻译腔”的主要特点是译文在形式上受原文束缚较大,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不符合译入语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翻译腔”既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其产生。
二、“翻译腔”的起因
英汉翻译实践中造成翻译腔的原因有很多。溯其根本,由于翻译是一个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过程,再加上大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形成“翻译腔”的原因不外有三个:一是未考虑文化背景造成的“翻译腔”;二是对原文理解不透造成的“翻译腔”;三是译文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翻译腔”。
(一)未考虑文化背景造成的“翻译腔”
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读者和外国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不想到文化上的差异,想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处理,否则“翻译腔”就会随之而来。
1.Haven’t They Seen “Casablanca”?
原译:他们难道没有看见“卡萨布兰卡”?
改译:别了,“卡萨布兰卡”式的吻别。
解析:这是网上一篇英语短文的标题。讲的是法国的火车站决定禁止送别情侣在站台吻别,以防止火车站的秩序混乱。他们采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吻别场景作以比喻。显然该标题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此背景的译文是夹生饭似的译文,“翻译腔”十足(毛荣贵、范武邱,2004)。
2.To these guest workers...it was nothing short of an “Asphalt Jungle”.
原译:对这些客籍工人来说……这简直是一片“沥青森林”。
改译:对这些客籍工人来说……这简直成了“一座大城市”。
解析:看到“沥青森林”,读者一定会觉得一头雾水。Asphalt Jungle原为美国影片的名字,现指一座大城市或大城市的一个特定区域(毛荣贵、范武邱,2004)。
(二)对原文理解不透造成的“翻译腔”
理解就是透彻地了解、懂得、掌握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实质。理解不了原文,又尝试硬译,为了过分追求忠实,便对原文进行逐字逐词翻译,最后的译文无疑将会是晦涩难懂、“翻译腔”十足的拙劣翻译。
3.The essence of pearl mixed with essence of men a curious dark residue was precipitated.
原译:珍珠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混合,一种奇怪的黑渣子便沉淀了下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