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道家 中国哲学史新编典型实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稷下道家 中国哲学史新编典型实例.ppt

第八章 稷下道家;稷下道家,指的是戰國時期在齊國稷下學宮中從事學術活動而以黃老思想為旨歸的學者。劉向別錄雲: 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齊宣王所立學宮也,故稱為稷下之學。 現存管子一書,被認為是稷下學者的文集,其中心術上下、白心、內業四篇,自成體系,為稷下學者中道家學者所作。關於管子四篇的作者,尚無定論。郭沫若認為是宋鈃、尹文,裘錫圭認為是慎到、田駢。;1 精氣說 1-1 道即氣 稷下道家繼承了老子道為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們用氣來解釋道,認為道就是氣或精氣。 虛無無形謂之道。(心術上)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心術上) 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心術上)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白心);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內業)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內業)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內業);道虛無無形,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重如石,其輕如羽,目不能見,耳不能聞,這表明道並非一種顯象的存在,而是一種隱性的存在。這種隱性的存在,就其實質而言,不過是一種精氣。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內業)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內業)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內業) 精也是氣。精是氣之精粹,氣之精者即是道。所以充形者,不是別的,正是精氣。;作為精氣的道,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則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泯及其身,不免於賊。(白心) 道是客觀的無限的存在,一個人用它,並不顯得多餘;天下之人都用它,也不顯得不夠。得之愈多,其得福愈多,完全以道行事,即可天下太平,不按道行事,就會遭到禍害。由此可見,道並不因人而異,而是完全客觀的存在。;2 靜因之道 2-1 名實相當 2-11 名者,紀萬物也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心術上) 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心術上)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心術下) 名是事物固有特點的客觀反映,人們根據事物自身不同的特性,對其加以分類,給予恰當的名稱。;2-12 名不过实 為求得名實相符,一方面,要有名有實。 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物至而命之耳。(白心) 就是說,人不能口說無憑,不能手指無實,名因實而起,不能無其實而徒有其名。 另一方面,不能名過其實,也不能實過其名。 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務名,督言正名,故曰聖人。(心術上) 稷下道家之正名,與孔子之正名是有區別的。孔子之正名,是以名責實,克己復禮;稷下道家之正名,是以形務名,強調實是名的基礎。 ;2-2 心術 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心術上)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心術上)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內業) 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心術上);2-3 靜因之道 心靈的修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認識過程中要排除主觀色彩,以客觀的態度對待物件;二是在認識過程中要滌除物欲觀念,保守心靈的清靜靈虛。前者即是所謂的因,後者即是所謂的靜。 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心術上) 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心術上)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心術上);2-4 虛一而靜 靜因之道的靜,是要保守心靈的清靜靈虛。心術上說: 潔其宮,開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見聞也。;2-41 所謂虛,就是滌除人的物欲之心 虛者,無藏也。(心術上)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心術上) 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心術上) 凡心之形,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內業);2-42 所謂一,是指心志的專一 專于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若近。(心術下) 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內業)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遠若近。(內業)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內業);2-43 所謂靜,就是保持心靈的寧靜。 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心術上) 靜則得之,躁則失之。(內業) 心能執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