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谐文化三论.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和谐文化三论

中华和谐文化三论 中国网   时间: 2008-11-17  发表评论 作者:吴光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佛诸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简要论述,具体探讨了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认爲中华和谐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了积极历史作用,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应当深入发掘、弘扬和充实中华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爲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多元和谐文化观 一、 论中华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以追求和谐 见长的民族,而不是嗜好征战杀戮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以及后起的佛教、道教,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全社会、全世界的和谐,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法家专制主义、西方征服主义与斗争哲学传统的和谐文化传统 。 儒家的和谐思想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讲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谐。其典型的范畴与命题即北宋大儒张载所概括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以及程颢《识仁篇》概括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万物一体”思想。《周易?乾卦?文言》引孔子之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就是典型的“整体和谐”思想。后起的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知性则知天”的思想,《中庸》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的思想,都是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第二层次是讲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群体和谐。《尚书?尧典》所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思想,宣扬的是邦国之间、族群之间的和谐局面,而《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天下爲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理想,实质上是提倡保持“多元和谐”的“大和”(即“太和”——最高境界的和谐)社会理想。《周易?乾卦?彖辞》所说的“保合大和……万国咸宁”,与上引《尚书》之言意义相近,即以保持“太和”爲群体和谐的境界。第三层次是讲人际关係的道德和谐。儒家一向把“和”与“中”作爲保持人际关係和谐相处的崇高道德观念。记载周代礼制的儒家经典《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六德”之说,将“和”与“知、仁、圣、义、忠”并列爲“六德”之目。《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将人的喜怒哀乐自然情感昇华到致中达和的道德理性,又将这“中和”的德性提升爲与天地万物爲一体的整体和谐的宇宙观。该篇又引孔子所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之言,把“中庸之德”作爲判别君子、小人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中记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记有子讲“礼之用,和爲贵”(《学而》),这都是以“和”爲德之证。 概言之,儒家的和谐思想,是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承认“不同”爲前提而以“太和”爲最高境界的多元和谐观。而儒家多元和谐观的基本价值观,则是以仁、和爲核心、以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爲主要范畴的道德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古代的墨家虽然有“尚同”、“明鬼”、“天志”等与和谐文化相矛盾的思想主张,但其基本主张是追求社会和谐与人际关係和谐的。在墨家的“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基本主张里,有丰富的民本思想与和谐思想。《墨子?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又说:“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在墨家看来,天下大治的标准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国与国和平共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父子各守道德名分——这样的社会理想,正是一幅和谐社会蓝图,与儒家“小康”社会理想殊途同归。因此,我们可以将墨家的和谐思想概括爲以“兼爱”爲中心的和谐观。墨家认爲,天下之所以产生祸乱、篡夺与怨恨情仇,是由于“不相爱”的缘故,而救治乱世的根本办法,即在于“兼相爱、交相利”。他们认爲,如果人们都能做到“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就能达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的理想境界,所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爲也”。这是一幅天下国家、社会人际关係普遍和谐的社会景象。 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并不亚于儒家。如果说儒家的和谐价值观是一种积极有爲的“仁爱和谐”观的话,那么道家的和谐价值观可以说是一种崇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