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第四章 文类学 (一)何谓文类?文类即文章的体式、类型、样式、体裁等。文类学古代又叫文章流别论,文体学等等。明代徐师曾认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为筥(音ju,圆形竹筐)必圜,为篚必方,为簠(音fu,古代盛谷物的器皿)必外方而内圜,为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必外圜而内方,夫固各有当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美国列文认为,文类就像一座教堂,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不仅有特定的外在形式,而且有内在的制度。威勒克认为,文类是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 (二)文类的包容性。英凯姆斯文学类型互相包容,就像颜色一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区分彼此)1、象征型艺术,出现的时间最早,是艺术前的艺术。特征:物质的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如龙,凤,金字塔等等。2、古典型艺术。特征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如古希腊艺术等。3、浪漫型艺术。特征是: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表现的是绝对的内心生活。之后,宗教和哲学取代了艺术。 (一)《诗经》分为风、雅、颂。 (二)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把赋分“屈原赋”,“陆贾赋”等12类。41卷和《文章流别志论》2卷。可惜已亡佚。34类)127类)75卷,将文体分为13类。1、两分法2、三分法(抒情、戏剧、散文)、(再现、表现、表意)3、四分法 (三)文类理论批评研究,即研究某种文类理论本身的成就与不足等。例如关于小说的界定,究竟有几个特征,等等。关于中西悲剧理论的比较。乔德文在《中西悲剧观》中认为,●西方悲剧理论一般是反对悲喜混杂的,即使悲剧中有喜剧因素,也只是起调剂作用。例如《哈姆雷特》中掘墓人的调侃。而中国悲剧理论却一贯重视悲剧的喜剧因素与演出效果。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送友,结拜等场,包含喜剧性情节。●西方悲剧人物必须出身高贵,或者王公贵族,或者英雄神灵,而非普通人。而中国悲剧的人物则没有选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族英雄,市井俚人,都可以入戏。在西方悲剧中,甚至有野心家、暴君等,如麦克白等。中国悲剧中 此类人物较少。●西方悲剧结局是巨大苦难,伟人死亡。中国悲剧则是大团圆。莎士比亚的悲剧结局,几乎都是悲惨的结局。而中国悲剧则不然,几乎都是大团圆。一是我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例如《赵氏孤儿》、《窦娥冤》等等。二是期望伸张正义。如《岳飞传》,死后掌管南天门,亲自审问秦桧,后索命。《白蛇传》中的母亲彻底失败,而儿子却考中状元前来祭塔,母子相会。《宝莲灯》最终以劈山救母告终等等。“情通理不通。” (四)文类实用批评研究,研究某种文类理论的实际运用。例如西方关于流浪汉小说的研究,就是典型的文类实用批评研究。(▲参阅陈惇第183-185页)第一,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征。●人物形象,是流浪汉或者流浪女,出身微贱,父母不在,成为孤儿,或被人收养,或投靠主人。他们往往幽默诙谐,因此能应付各种环境成为不倒翁式的人物。以一个流浪汉(女)的一生经历贯穿始终,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人公质朴单纯,干坏事主人公干坏事没有犯罪感,有了犯罪感,并愿意忏悔。主人公 五、中外文类比较研究实例选介。内容十分丰富,如中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神话等等的比较。 (一)中西神话比较。“神”与“神话”。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最高级的概念。“神韵”、“神气”、“神思”等等。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神”,从示,从申。古文中,“申”字通“电”。也就是说古人对下雨出现雷电这种现象无法解释,认为它是“神”,所以,●“神”代指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雷电的力量。之后,●又用神来泛指一切不可知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哲学著作中,最先应用“神”这一观念的是《周易》和《管子》。《易经·系辞》云: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阴阳是指事物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男为阳,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等。“阴阳不测”,即任何矛盾着的事物相互向对立面转化,其变化的形状、原因等不能够说明、认识,这就叫“神”。所以,●神在这里又等同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同时,●神又是人的最大智慧,人的灵气。有了神,就能够“明”,即洞察一切的本领。《淮南子》曰“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也,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这是最大最高的智慧。神的观念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最早是庄子形神论。之后,《淮南子》又进一步提出,形、气、神。“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体是人的生命所居之舍(地方);气是人的生命的原质;而神,则主宰人的“生命”。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国古代要求作品要形神兼备,要传神。●这个神就是作品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所以,神由中国文化的概念转变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最高级的概念。 神话,是关于神的传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