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2课件教学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定风波》2课件教学教材.ppt

  这是一首记事抒情之作。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一:“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公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作。”词前有小序。这一小序语言洗练,而又意味深长。它具体交待了该词写作的时间、地点与因由,为我们走进词境,提供了一条通道。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師(虫傍)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痊愈,与之同游清泉寺。”苏轼还写了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记其事。 可见当时春寒料峭中的风吹雨淋是让老苏生了病的,幸好“善医而聋”的庞安常为老苏悉心诊疗,才得以痊愈。但苏轼在词序及词章中却不仅不言因风吹雨淋生病之事,反而极写不以风雨为意的人生意趣,这正是豁达洒脱、坚毅乐观的诗性智慧的充分表现。 上阕词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语相映照,一开笔便以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将眼前的日常生活中的风雨艺术化为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吹打着树林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形象生动地写出风之疾雨之骤及其给人带来的萧瑟之感。一“穿”一“打”,是很有力量感的动词,见出风雨之大。 词人以“莫听”二字,显示出自己不惧风雨的态度。 “何妨吟啸且徐行” 句承上而来,将“莫听”之意补足,写出在风雨中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诗意情怀。“何妨”二字比“莫听”,更多了一点挑战的味道。   身处风雨而吟啸徐行,如闲庭漫步,何等洒脱悠然!这不正是是一种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行为吗?这与“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苏轼独特的生命精神在这种对照中突现了出来。    《晋书》卷七九《谢安传》载: “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苏轼之在大风大雨中吟啸徐行的精神气韵,与谢安颇有神似处。在我看来,以洒脱浪漫笑对人生风雨政治风浪的审美姿态,应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血脉相通的诗性精神的生动表征;这与陶渊明曾“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异曲同工,正是诗意栖居的充分体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进一步展开,写自己在风雨中体悟到的超旷乐观的心理感受。 竹杖芒鞋,颇有一份野趣,透露出老苏摆脱官场羁绊、无拘无束的个性。 “轻”字颇耐咀嚼。轻者,轻便也,轻快也,轻巧也,轻松也。 词人之化辛苦为轻松,化艰难为写意,正是其超旷人格的写照。   苏东坡式的阿Q精神: 有人说这里有有一点“阿Q”的感觉。 但它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阿Q。那是心灵麻木的、愚昧的阿Q;而这里展现出来的则是乐观洒脱的、富有超越精神的智慧的阿Q,是苏东坡式的“阿Q”。 “谁怕”一词,由“莫听”、“何妨”一路而来,不惧风雨的气势愈唱愈高,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警句。 思考: 对“一蓑烟雨任平生”句,你有何体悟? 学界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句的不同解读: 其一,胡云翼《宋词选》解曰: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叶嘉莹的解释与其相似:我不怕外边这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准备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P282—283,岳麓书社1989年版。) 其二,陈长明解曰:这一句有归隐的含义。烟雨……乃是指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江湖。……他称赏张志和《渔歌子》词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的向往,路上遭遇的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见《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P646-647,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其三,彭玉平解曰:竹杖芒鞋,烟雨平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显然内中浸润了一种暂离宦海后的轻松自得之情。与官场中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相比,这种竹杖芒鞋的装束虽不免于清苦甚至寒伧,这场一蓑烟雨虽也让人措手不及甚至有染疾的可能,但在一个自由的天空下,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拥有着久违的心境,那么 这一点自然的侵扰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P198,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还有一种理解似乎更为妥帖:我平生已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雨,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所以眼前的风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是因为饱经风雨而养成的一种智慧,一种淡定。 苏轼谪居黄州时已有四十五岁,早过了不惑之年,已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经验告诉他,人生之途难免风雨,关键是如何面对。而苏轼的学问世界中融贯了儒释道的生命智慧(此一问题容后详论之),养成了坚毅、乐观、旷达、超逸的人格精神,因而,他能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当风雨袭来之时,他都坦然面对,显得那么豁达,那么洒脱。可见“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不仅是上阕词的点睛之处,也是苏轼饱经沧桑而体悟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生动写照。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