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情感特色及演唱分析[权威资料].doc

浅析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情感特色及演唱分析[权威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情感特色及演唱分析[权威资料]

浅析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情感特色及演唱分析   摘 要:音乐剧《悲惨世界》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小说改编的同名音乐作品,它与《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和《猫》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本文拟从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出发,探讨剧中主要人物的亲情、爱情等情感特色,并从理解歌曲内涵、科学运用音色等方面对其演唱做进一步分析。音乐剧《悲惨世界》全方位的成功,给人以全新的启迪,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音乐剧演唱中情感表达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音乐剧;悲惨世界;情感   J832 A 1005-5312(2013)35-0091-03   《悲惨世界》改自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断的演出,在近几年,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亚洲,《悲惨世界》有日文版(其他语种还有法语、西伯来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在新加坡、香港、印度以及中国都已经或是将要有它的演出。也因为如此,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乐剧,当然也许更多人听说过的《悲惨世界》是雨果的小说。不过也因为原书的名气太大,音乐剧在一开始很受评论家的排挤。有些人认为它不该把严肃的东西音乐化亵渎了名著,另一些人则认为音乐加上严肃主题是糟蹋了音乐剧。谁想观众的反应却十分积极,票房的收入相当好,就这样剧团支持过了最艰难的初始阶段。不久《悲惨世界》就转到伦敦西头(英国舞台剧中心)后来又越洋过海到美国的百老汇,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舞台剧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城市公演,直到现在,十五年后的今天,仍在匈牙利,德国和日本连续公演。   一、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历程   由于语言平实而又充满强烈的戏剧性,这部作品吸引了20世纪新型媒体――电影的注意。从1909 年的默片开始,不断以各种改编版本上演。古典音乐方面,普契尼也曾尝试过歌剧创作的可能性,可惜没能成功。这些改动大多侧重于男主角冉阿让结束十九年牢狱生活后,偷走主教的银烛台却又意外得到重生的经历。1957 年的电影《孤星泪》是媒体最后一次动人的改编版,而直到1980年才又由法国作曲家勋伯格与剧作家鲍里尔以音乐剧的形式成地再创《悲惨世界》剧新页。而原著的各种译本也随着音乐剧的成功变得洛阳纸贵。事实上旬白克与鲍里尔只是试着将《悲惨世界》Pop Opera化,后来因为财务原因,并没有持续扩大演出。直到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麦金托什发现手头搁置已久的《悲惨世界》剧录音,他只听了其中的一首《长日将尽》,便立即认定了这将是部轰动全球的音乐剧作品,这与雨果当年完成此作品时的心态如出一辙。于是在麦金托什的鼓励与支持下,两人重新修改《悲惨世界》剧,扩编剧情、增加了七首插曲,并请人改写英文歌词。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麦金托什联手制作下,经过十周的集中排练,新的《悲惨世界》剧在1985 年搬上了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er)。   二、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情感特色分析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你会听到串铃的声音,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dreamed a dream)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   (一)分析囚犯冉阿让的自由情感   第一幕是冉阿让自由的一景,他眉头舒展,目光飘远,全身心感受这个崭新的世界,用朴素却诗情的语句,配合转柔的主题曲倾诉。只是还未等旋转舞台上自由农妇劳作的身影在视野里停留片刻,无论怎样也无法得到的尊重与信任便打断了他对自由的感叹。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