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中几对关系思考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中几对关系的思考
【摘要】在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教养行为上的矛盾。例如,对婴幼儿自发的行为是尊重还是规范,对婴幼儿的发展是顺应还是人为推进,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从理论上认清早期教养中各种关系的内涵,包括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无意性与能动性的关系,成熟与训练的关系,早期干预与早期开发的关系。
【关键词】早期教养;无意性与能动性;成熟与训练;早期干预;早期开发
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无意性与能动性关系
在早期教养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具体地说,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日益加强的;但发展的规律却告诉我们,儿童的自主性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的。于是,这对矛盾就表现为孩子的自主性与成人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冲突。随着年龄增长,成人日益提高教育的要求,以改造孩子此前由于成人的纵容而形成的不良习惯。深究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对儿童发展规律的把握问题。
1.婴幼儿心理的无意性和发展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无意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0~3岁阶段是无意记忆、无意注意、无意想象占绝对优势的年龄,具体表现为大量无目的的自发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步趋向有意性。正如我们看到的,婴幼儿的行为发展是从“先做后想”到“边想边做”再到“先想后做”的,行为的目的性日益清晰。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从主客体相混到主客体分离的,儿童逐步从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发展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再发展至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意识日益觉醒,这是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心理的无意性表明了孩子行为的受动性,同时意味着婴幼儿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婴幼儿自己不可能创造环境和改变环境,但会被要求去适应环境。婴幼儿不会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满足自己的需要去创造条件,只会依赖现有的条件作出自己的反应。再进一步讲,婴幼儿还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他们能否如愿以偿,完全取决于成人对他们是否理解。因此,这一切决定了教养者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全面的还是有缺失的,接触到的游戏材料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照料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温馨的还是冷漠的,教养方式带给孩子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等,都取决于教养者。而取决于教养者的这一切,却决定了婴幼儿所能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方向。
但心理的无意性所导致的自发性行为,又表明了婴幼儿发展具有能动性。因为婴幼儿的行为虽然不受制于自主意识的控制,但也不受制于外部要求的控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婴幼儿年龄越小,越难以按照成人的要求行动,表现出所谓的不听成人指令的“自说自话”,由着自己的性子进行活动,等等。事实上,婴幼儿行为的自发性完全是内在生长机制作用的结果。
发展的能动性,意味着我们可以为婴幼儿提供条件,创设环境,但不可能决定他们用什么方式来作用于环境,在什么时候获得怎样的经验。婴幼儿作用于环境的方式是受个体成熟状态和先天特质制约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作用于环境所获得的经验,又将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熟。所以,同样的环境对不同的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尊重婴幼儿心理的无意性,就要求教养者对环境的创设应当是刻意的;而尊重婴幼儿发展的能动性,就应当允许婴幼儿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环境。那种强迫婴幼儿按成人的预设目标去行动的做法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2.心理的无意性和受动性是养成教育的依据
必须说明的是,自发性的行为决不是自主性的行为,只有当主体意识清晰的时候,其行为才有自主的可能。从自发行为到自主行为是一种发展,即从盲目行为到自觉行为。所以对孩子无意性的自发行为进行控制,并不属于对自主性的遏制。由此,我们引申出的是规范行为的问题。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如何培养?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家庭教育通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孩子的年龄越小,成人对其越放纵,越没有行为规范上的要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成人便开始对其“做规矩”了。幼儿园也有同样的倾向,孩子年龄越小给予的自由时间越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师规范的活动就越来越多,孩子的自由便随之越来越少了。这样做的理由似乎也在于心理的无意性,因为孩子年幼不懂事,教养上的宽容也就在理了。
其实这恰是一种教育的颠倒。理由有三方面:一是心理的无意性意味着受动性,因此,年龄越小越依赖成人,也越相信成人的权威,这种“他律”的特征正是“做规矩”的极好时机;二是行为的塑造形成容易改造难,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以后再纠正,要困难得多;三是发展的能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日益表现为自主性,这时外在的要求容易转化为内在自我的压抑,由此而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实际上,年龄越小,由理智带来的痛苦越少。卢梭早就说过,从小过度保护,使之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