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与运用.docVIP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与运用.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与运用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摘要]本研究随机选取某幼儿园96名3-5岁幼儿,运用情境实验法考察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3岁时已具有一定的区分内外情绪差异的能力,4岁左右这种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较一致,幼儿性别与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策略运用上,平静化策略出现频率最高,掩饰策略次之,夸大和弱化策略的运用相对较少。   [关键词]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开始理解和运用情绪表达规则是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一步,它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并能够预测儿童关注他人需要的倾向及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因此。近年来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rules)最早是由Ekman和Friesen(1969)基于跨文化的研究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在文化和社会期望影响下产生的人的内部情绪体验与外在情绪表达不一致的现象。它引导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面对不同的人时如何隐藏真实情绪,作出合适的情绪表达。他们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情绪表达规则:(1)平静化,即以自然或中性的表情替代真实情绪。(2)掩饰,即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3)夸大,即增大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4)弱化,即减弱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其中,平静化、掩饰和弱化是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或避免受到惩罚、产生尴尬;夸大是为了分享情感或得到社会支持。   以往的研究大多探讨儿童如何运用情绪表达规则,而对儿童何时理解和获得情绪表达规则尚未达成共识。Harris(、1986)等人在早期运用故事访谈法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6岁以上的儿童才能正确解释故事主人公表面情绪和内部情绪存在差异的原因,而4岁儿童无法作出这种区分。Josephs(1994)和Plousia(2006)的研究也认为,儿童4岁时确实不具备这种能力,5岁是儿童获得这种能力的关键期。但Wellman(1995)研究发现,儿童在2岁时就能像谈论他人的情绪那样谈论自己的情绪,不仅能谈论当前的情绪状态,还能谈论过???甚至未来可能的情绪状态。Cole(1986)使用失望情境范式,即给儿童一件令他失望的礼物,比较实验者在场和不在场两种情况下儿童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4岁女孩已能够运用情绪表达规则。则修改了Harris的研究范式,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只要求儿童报告主人公是否会隐藏情绪,结果发现,3岁儿童就已具有区分表面情绪和内部情绪的能力。   以上研究结论分歧很大,说明实验结果直接受实验范式的影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故事访谈法,此方法对儿童的记忆能力和情境抽象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不适合年幼儿童。有的研究为了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而结合了木偶访谈法,但这同样受限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可能运用了情绪表达规则却不知如何去说明。因此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引发儿童的情绪体验,对儿童的情绪反应进行录像,并记录儿童表现出的情绪状态,然后利用简单的卡通图片通过访谈了解儿童真实的情绪体验。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儿童是否意识到并运用了情绪表达规则。   在情绪类型上,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失望情境下的消极情绪表达,对积极情绪研究较少。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情绪的调节也是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研究同时创设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情境。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从一所幼儿园的小、中、大班各抽取32名幼儿,共96名幼儿,其中男孩47名,女孩49名。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平均年龄分别为3岁3个月、4岁5个月、5岁4个月。      (二)实验设计与程序   1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3(年龄)×2(性别)×2(情绪情境类型)混合实验设计,以年龄、性别、情绪情境类型为自变量,内外情绪理解和策略运用类型为因变量。其中情绪情境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2 实验材料   若干小贴画,大量红豆,4个纸杯,一组表情图片。   3 实验程序   主试的选择:选择6名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担任引发幼儿情绪体验的主试。实验前对主试进行培训,明确实验目的及过程,并到实验现场进行操作练习,严格统一指导语,使实验过程统一并标准化。同时由一名心理学硕士担任访谈幼儿内部情绪体验的主试。   预实验:选取小、中、大班幼儿各4名(男女各半)进行预实验,以确定实验需要用到的红豆的数量(尽量让幼儿捡不完)、能引起幼儿兴趣的小贴画样式及实验需要的时长。参加过预实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