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儿童溶解概念转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8岁儿童溶解概念转变

4~8岁儿童溶解概念的转变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和某小学共90名4~8岁儿童的溶解概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科学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释溶解概念时经常混淆“溶化”与“融化”这两个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强调外力因素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儿童;溶解;科学概念;物质守恒;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溶解”是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经典概念之一,也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之一。   皮亚杰曾对儿童的溶解概念作过研究,主要对象集中于学龄儿童。〔1〕皮亚杰以糖溶解于水和揉捏彩色黏土的情景探究儿童对量的建构以及物质守恒观。他指出,儿童7岁之前较常使用“消失不见”这一字眼来说明溶解现象,其推理颇受知觉经验的支配,因为在知觉外观上糖确实是消失不见了。换言之,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尚不具备物质守恒概念。他认为,10岁以上的儿童才可能具备物质守恒概念。皮亚杰的研究结果是与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相符的。他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的显著特点是缺乏可逆性,即很难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运算:糖+水=糖水,以及将其逆转的运算:糖水-糖=水,对事物的变化缺乏守恒概念,即认为“糖不在水中”;而7~12岁的儿童则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具备了守恒观,即认为“糖溶解后仍在水中”。   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也曾对学龄儿童的溶解概念加以研究。艾里克森、Driver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一部分15岁的儿童仍持有“糖消失不见”的观点,不具备物质守恒概念。〔2〕我国学者简美容在研究中测试了小学四年级与六年级的学生,发现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具备物质守恒观,但对于溶解的内涵(诸如均质粒子观)则多数学生仍未理解。Driver、Ebenezer和Gaskell等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有部分儿??以物质由固体转变成液体的物理外观变化来描述溶解现象,且称此为“融化”,认为“溶解”与“融化”的意义是相同的。〔3〕Prieto和Blanco及Cosgrove和Osborne经过研究均指出,当被问到“溶解”这个词的意义时,大部分受访儿童会指向外在的行为,如搅拌、加热。   近年来,台湾学者周淑惠对幼儿园大班儿童溶解概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她调查的60名大班儿童中,半数以上已具备物质守恒观,大部分儿童能提及“溶化”这个词,也有几名儿童提及“溶解”这个词;近半数的儿童提及在糖溶解过程中加热或搅拌的重要性;另有部分儿童使用“冰融化”来解释“溶化现象”。〔4〕   研究者从以往的文献中发现,虽然对儿童溶解概念的研究很多,但是对学前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研究较少,对儿童溶解概念的年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且已有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我国内地涉及儿童溶解概念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小班、大班及小学二年级儿童对溶解现象的理解以及各年龄阶段溶解概念发展变化的特点,并将本研究的结果与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各地儿童的溶解概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本研究中让儿童观察的溶解现象只涉及其中一种,即方糖溶解于水的现象。研究中调查的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包括:(1)儿童的溶解概念中是否具有物质守恒观,即方糖是“消失不见了”还是“仍在水中”。(2)儿童在解释溶解现象时是否使用了“溶解”或“溶化”这类词。研究中调查的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包括:(1)是否与“融化”的概念相混淆。(2)是否认为外力因素(如搅拌、加热)是溶解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方法      (一)操作定义   本研究对于“儿童的溶解概念中是否具有物质守恒观”的判断采用了台湾学者周淑惠在溶解概念实验中的判断标准:(1)具有物质守恒观:认为糖虽然看不见了,但仍然在水中。(2)不具有物质守恒观:认为糖消失不见了,不在水中。(3)糖变成水:一种特殊情况(儿童可能把“溶化”理解为“融化”)。   (二)被试   在南京市一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选取4岁组(小班)儿童30名(男孩16名,女孩14名),6岁组(大班)儿童30名(男孩20名,女孩10名);在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中随机选取8岁组(小学二年级)儿童30名(男孩15名,女孩15名)。(注:性别维度不在本研究考察范围内。)   (三)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一个,吸管一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