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儿童策略运用微观发生学研究.docVIP

5~6岁儿童策略运用微观发生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6岁儿童策略运用微观发生学研究

5~6岁儿童策略运用的微观发生学研究   【摘要】运用微观发生学设计方法,考察了80名5~6岁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策略获得与运用的过程。结果发现,儿童策略的获得主要源于反馈和自我解释;儿童的策略获得与运用包含新策略的生成、策略的迁移和策略的推广等三个阶段;5岁儿童和6岁儿童在策略获得与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性反馈在低水平学习者身上收效甚微。研究者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策略;微观发生法;矩阵填充任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5-0040-05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解决中策略的运用是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Geary Burlingham-Dubree,1989;刘电芝,黄希庭,2002)。〔1,2〕从儿童策略运用的情况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已经成为颇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微观发生法(microgenetic method)是近年来研究儿童策略运用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Siegler Crowley,1991;Flynn Siegler,2007;辛自强,俞国良,2003)。〔3-5〕   Siegler和Crowley(1991)认为,微观发生法有三个主要特征:观察从变化开始到相对稳定的整个时期;在这段时间,观察的密度与现象的变化高度一致;对观察行为进行精细的分析,揭示变化的过程。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不包括在变化发生时的直接观察。无论是横向研究还是纵向研究,常常以间隔期较长、少量的观测点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这样可能会掩盖个体内在的变化特点,尤其是早期学习这种充满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认知活动。因此,确定儿童是如何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当他们学习时密切关注其变化,密集取样。微观发生法的提出使研究者能近距离考察个体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它致力于对变化过程和个体发展差异的研究,不仅能考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且能考察某一个体在不同时间解决同一个问题时的认知变化。   在一项运用微观发生法研究儿童策略运用的经典研究中,Siegler以矩阵填充任务作为实验材料,对6~8岁三个年龄段儿童的策略运用特点进行了考察,揭示了策略运用的发展特点。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针对6岁以上儿童开展的(沃建中,张宏,2004)。〔6〕据我们对国内学前儿童的观察,5岁儿童在完成矩阵填充任务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策略运用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5~6岁儿童为对象,利用微观发生法考察其策略运用发展特点,同时借助微观发生法考察儿童策略运用过程,探索儿童的学习规律,希望为早期教育带来启示。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抽取上海市某幼儿园大班、中班幼儿各40名。大班幼儿平均年龄6.31岁,随机分派30名幼儿作为实验组,10名幼儿作为控制组。中班幼儿平均年龄5.29岁,随机分派30名幼儿作为实验组,10名幼儿作为控制组。   2.实验材料   在Visual Basic 6.0环境中编制矩形填充任务程序。程序包括6套矩阵填充图形题。所有题目均从三个维度(物体、大小、颜色)设计问题。每道题有5个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三个维度都匹配)只有一个(见图1)。6套题随机分配到实验的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使用一套题。每套题有9幅图,一幅图为一题。每题考察的维度不一样,每套题中题目难度比例均为1∶3∶5,即包括一个维度的有一道题,两个维度的有三道题,三个维度的有五道题。按设定的顺序呈现图片,被试的选择答案及用时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计时单位为秒。      3.实验步骤   实验分为六个阶段,第一至第五阶段每两个阶段之间间隔时间为3天,第五阶段完成后隔14天进入第六阶段。实验组参加所有阶段测试,控制组只参加第一、六阶段测试。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主试在儿童选择了每道题的选项后立即给予反馈,并要求儿童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解释。第一、五、六阶段不予反馈也不要求儿童解释。第五阶段考察儿童经过第二至第四阶段的反馈学习后的表现,第六阶段考察学习的稳定性。   采用个别测试法,当电脑呈现图片时,要求被试选出正确答案。第一阶段在呈现9道题之前,有3道题作为示例,以便儿童明白题意。具体指导语为:左边第一组图是一对好朋友,第二组图也是一对好朋友,下面空缺的好朋友应该是谁呢?请你先看看第一组这对好朋友,然后从右边五个图里选一张填进空格里,帮第二组上面的图找到好朋友。在反馈阶段,指导语为:当儿童选对时:真棒,答对了,为什么你要选这个呢?当儿童选错时:我觉得这个比较合适(指向正确答案),想想看我为什么选这个呢?儿童的回答均不予肯定或否定。主试记录儿童的自我解释。   4.数据分析   对儿童在第二至第四阶段的自我解释,按照物体、大小、颜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