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有因”《克拉丽莎》.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事出有因”《克拉丽莎》

“事出有因”的《克拉丽莎》   摘 要: “事出有因”源于华莱士?马丁对“motivation”一词的理解与翻译,是指作者为作品中所使用的创新的艺术手段或非同寻常的内容提供合情合理的动机,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克拉丽莎》是塞谬尔?理查逊的书信体代表作品,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英国以及欧洲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凡的影响。本文以“事出有因”这一叙事角度为切入点,分析这部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艺术特色,从而让读者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性属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 《克拉丽莎》 “事出有因” 叙事特色 书信体      叙事学理论研究者美国的华莱士?马丁将“motivation”一词灵活地翻译成“事出有因”,这是对叙事学理论的一种阐释角度。叙事学是一门研究作品的叙事及结构的理论与科学。马丁认为,文本作者的创作是为作品的创新而采用某一艺术手段,为其文本的内容服务,如果此动机合情合理,并使得作品在内容上增加真实感,在艺术特色上增加现实感,这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即为“事出有因”[1](48)。   “事出有因”是任何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1](68)。也就是说,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作者在打算创作故事的开始时,就要对自己所使用的写作技巧作出合情合理的现实主义的解释,这是反映现实主义作品的一种基本的叙事方法。小说是典型的以叙事为主的文字形式。18世纪是英国小说史发展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小说主要以现实主义为标记,涌现了塞谬尔?理查逊、亨利?菲尔丁和劳伦斯?斯特恩等许多著名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通过文本的形式,用某一特定的叙事方式来反映人性,再现客观事物和生活中进行的实际活动,尤其是理查逊的书信体体裁创作实践,更是在叙事上凸显独特性,给后来那些致力于小说改革的作家和叙事学评论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研究基础。“理查逊创造了一种集叙述样式、情节、人物和道德主题于一体的文学结构”[2](29)。本文从“事出有因”这个角度来分析它的叙事特色。   “事出有因”的叙事技巧可以使作者在虚构作品的创造时更贴近读者,增加读者对作品来源的可信度,缩小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为了淡化这种陌生,就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加工,作者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作者为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各种心理、行为活动等提供合乎情理的原因。第二,精心选择人物,也即进行人物的塑造。第三,将非虚构文学中的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再现。[1](47-49)下面以《克拉丽莎》为例,来分析理查逊是如何在作品中运用“事出有因”的叙事技巧,从这三个方面完成小说叙事的。   18世纪女性所受的教育是有限的。女性的道德标准如保持美德、行孝道等行为指南基本上来源于一些宣传的小册子。但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克拉丽莎受了良好文化和教育,一直是个“好孩子”,聪颖贤能,孝敬父母,正因此她获得祖父的偏爱,并继承了他的遗产,却也因此遭到了家庭成员的嫉妒。她的父母把女儿的婚事看成是一种交易,无视女儿的幸福。克拉丽莎想争取自己的婚姻,她做了很多尝试,试图说服自己的父母,但是她的权利被剥夺了,家庭的极端态度和措施使她窒息。为了爱情,她被囚禁,视自由为最可贵的克拉丽莎,被迫放弃了家庭,选择了私奔,这种心理和行为也符合她不屈服的性格;然后,为了自由,她牺牲了对爱情的追求,当自由与信仰相冲突时,她又宁愿选择信仰,放弃生存的自由,为自己的权利和命运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向世人证明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魅力。死,是她的权力,也是她的选择。但是,她的选择在18世纪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但是,她连死的自由都几乎要被父母所剥夺。倔强的克拉丽莎没有屈服于家庭最后的命令,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归宿。她的决定来自于她的心理,而这一切又符合她的性格,所以,小说中,她的死被描写成一种安宁和解脱:“那样一种微笑,一种迷人的平静洋溢在她甜美的脸颊,这似乎是在证明她永恒的幸福已经开始了。”[3](vol4:347)这是一种新生,这种不同寻常的情结,引起了当时英国读者的极大震撼,而这又与人物性格相符,这种力量恰恰是来自理查逊对人物的了解和塑造。   在小说人物塑造上,理查逊更是独具匠心。书信体小说并非是理查逊独创,他之前的作家也写过书信体小说,但是他们在内容上多是记录浪漫的传奇故事,很少真正塑造人物。为了让读者相信,消除陌生化,理查逊开始致力于探讨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的淋漓尽致的描写,是过去小说中罕见的。马莎?罗伯特认为:叙事中起作用的更基本的力量是心理力量。克拉丽莎细腻的情感,复杂的心理变化,都真实地记录了女性思想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她愿意用死来维护自己权益、捍卫女性尊严的坚强意志和至死不渝的心理,更是震撼了西欧千千万万人并为之哭泣,也因此点燃了感伤主义的火焰(吴景荣)[4](493)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