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制取和性质”导课过程中“生成”.docVIP

“硫酸制取和性质”导课过程中“生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硫酸制取和性质”导课过程中“生成”

“硫酸的制取和性质”导课过程中的“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关注“生成”是新课程实施后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此时教材不再是预告规定好等待教师去教、学生去学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在教师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也就是可以动态地“生成”。笔者在苏教版必修一“硫酸的制取和性质”教学导课中,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捕捉实验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获得了一些“生成性”的资源,现将导课过程中三个“生成”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生成之一”――浓硫酸遇pH试纸先变红后“不”变黑      高中化学新课程给予化学实验更充分更全面的关注,更好地突出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展示了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它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   为了探究浓硫酸的酸性和脱水性,笔者在实验室试着先做了pH试纸上滴加浓硫酸的实验,并预设能看到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的现象,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当笔者将2~3滴质量分数为98.3%浓硫酸(新拆封的)滴加到pH试纸后,发现试纸是马上变红了,可等了五分钟都没有发现其变黑,只是有点破损,再过半小时,蘸上浓硫酸部分的试纸被完全溶解,期间一直没有黑色物质的出现。   是不是硫酸的量不够多,导致炭化速率慢?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实验现象,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在盛有10mL浓硫酸的蒸发皿中加入五张pH试纸(撕开的);   现象:pH试纸立刻变红,且慢慢溶解。15分钟后,试纸全部溶解,在此过程中一直没有黑色物质生成。   实验2:将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慢慢中和至碱性,加入几滴新制Cu(OH)2,再加热至沸;   现象:蒸发皿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3:将一叠pH试纸(约25张,不撕开)放入盛有10mL浓硫酸的蒸发皿;   现象:试纸马上变红,且慢慢溶解;过一??儿蒸发甲皿中出现黑色固体,且越来越多。   实验4:取二张滤纸,在上面都用蘸有浓硫酸的玻棒划一条直线,一张不烘干,一张放酒精灯上小心烘,观察现象;   现象:不烘干的那张滤纸,一开始无明显现象,划痕处滤纸渐渐变薄;5分钟后,划痕处出现少量红褐色物质;10分钟后,划痕处开始破损,滤纸上红褐色物质增多,局部已变成黑色;小心烘干的那张滤纸,迅速变黑。   可见,在pH试纸上蘸浓硫酸或将pH试纸投入浓硫酸中,试纸将可能发生两个反应――水解反应和炭化反应,何者更占优势要视具体实验条件。若所选的试纸是分开的,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能得到及时的散失,则主要以水解为主(如实验1),其反应过程中几乎看不到黑色固体;若试纸叠在一起,那么反应中的热量得到积聚后,会使炭化反应速率变快,则水解和炭化两个反应并存(如实验3);若直接给反应加热,则基本以炭化反应为主了(如实验4)。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从微型少量 的角度处置这个实验,即所选的试纸只有一张,看到只能是试纸先变红后不变黑的现象。那种认为会看到先变红后变黑的结论,是从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看到石蕊先变红后褪色这一实验现象想当然地嫁接过来的,跟具体的实验事实有距离。      2“生成之二”――浓硫酸不小心蘸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      “形成绿色化学的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是《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提出的目标,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样的一种安全意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基本安全知识找出处理紧急情况的办法”。苏教版“硫酸的制取与性质”对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这一事故如何处理却只字未提,是编者刻意回避,还是为让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留有余地。目前,针对这一化学事故的处理,不同的教材意见各不相同,有关它的讨论也层出不穷。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一化学事故的处理意见主要表现为:   不同教材对这一实验事故截然不同的处理办法,让很多老师无所适从,一头雾水。由此出现了很多意见:有的老师认为老教材处理方法合理,如果用大量水冲洗,皮肤上的浓硫酸稀释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烧坏皮肤;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更符合实际,因为实验室中的抹布一般不会很干净,等找来抹布,手已经烧伤一会儿了,且在擦的过程中会扩大擦伤面,而直接用大量的水清洗,因水的比热大,快速的水流可带走大量的热,效果更好、更安全。也有的老师认为因视具体情况定,若沾到硫酸少,就用大量水冲洗;若沾到硫酸多,就先找干净的布擦,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正在笔者疑虑的时候,“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浙大大一学生有关硫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