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材作业题故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道教材作业题故事

一道教材作业题的故事   2009年10月的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浙江版教材第四章第4.3节第112页第7题(即“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作业,由于作业辅导课时间受限,完成本题学生显得较仓促,否则为师的我定然会根据辅导巡视时所获得的反馈,给予适当的提示甚至还会给予最常规的证法作为示范。幸好这样的预设因时间问题而被迫终止,虽然当时略有遗憾地离开课堂但却因之获得意外之喜:批阅学生作业时,证明方法中走寻常路者居多,而且还存在推理不严密、层次不清、因果关系张冠李戴等情形,但作业中所表现出来不同证法让批阅的我眼前为之一亮。于是我双手拿着作业本合压在胸口,闭上眼睛,陶醉于不曾始料的惊喜之中。此刻,我想把同学们的解法一一展示给朋友们,旨在投石问路,获得更大更多的意外。    一、证明方法展示   (一)常规证法   这种证法是教材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刚刚学习的比例中常用的“设比值k”通法,时间间隔短,在学习中尚处于正迁移的有利时期,想到它属于正常。至于直角三角形有“已知两边”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去表示第三边是很自然的思维。   1.学生中也出现不严密的推理跳跃性证明:      ∵∠C=∠C′=90°   ∴BC=,   B′C′=   =   ∵=   ∴==,(这一步推理产生了跳跃)   ∴△ACB∽△A′C′B′   2.教师参考用书中提供的证明:   设==k,   则AC=kA′C′,AB=kA′B′   ∵∠ACB=∠A′C′B′=Rt∠   BC=   =   =k=kB′C′   ∴===k   ∴Rt△ACB∽Rt△A′C′B′(“SSS”相似)   (二)“平移”法   这种证明方法,属于趁热打铁,因为本节中曾用此法证明“边角边”相似,学生想到是再正常不过了的。   方法一:不妨设A′C′≥AC,在A′C′和A′B′上分别截取A′D=AC,A′E=AB,连结   DE。      又∵=   ∴=   ∵∠A′=∠A′,   ∴△A′ED∽△A′B′C′.   ∴∠A′DE=∠C′=90°   A′D=AC,∠C=∠A′DE=90°,A′E=AB   ∴△ACB≌△A′DE(HL).   ∴△ACB∽△A′C′B′(相似的传递性)   方法二:在A′C′上取A′D=AC,过点D作DE∥B′C′交A′B′于E.      ∴△A′DE∽△A′C′B???   ∴=   ∵=   ∴=   ∴ A′E=AB   ∵A′D=AC,∠C=∠A′DE=90°   ∴△ACB∽△A′DE   ∴△ACB∽△A′C′B′(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三)“三角函数”法   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考虑,并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在学习二次函数后,就调整先学习三角函数,因此只要学过三角函数的学生,本方法还是很自然联想到。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可定义为某个锐角的正(余)弦,所以由此想到正(余)函数值相等的两个锐角相等而得∠B=∠B′。      方法一证明:    ∵∠ACB=∠A′C′B′=90°   ∴sinB=,sinB′=   ∵=   ∴ sinB=sinB′   ∵∠B,∠B′都是锐角   ∴∠B=∠B′   ∵∠ACB=∠A′C′B′=90°   ∴Rt△ABC∽Rt△A′B′C′(“AA”相似)   方法二证明:由方法一可知∠B=∠B′   ∵∠ACB=∠A′C′B′=90°   ∴∠A=∠A′   ∵=   ∴Rt△ABC∽Rt△A′B′C′(“SAS”相似)   (四)“意料不及”的证法――“中线”闪亮登场   这是由我所任教班级中一位名叫王威的聪明男生所创,批阅他的作业时,非常佩服他的思维,想不到他能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拿过来当“辅助线”,他灵感来得好奇妙哟;同时也获得一种学生超越老师的莫大幸福!教学相长,师生共进,不正是我们翘首以盼的嘛?   证法一:分别取AB、A′B′中点D、D′,连结CD,C′D′。      ∴ AD=AB,A′D′=A′B′   ∵∠ACB=∠A′C′B′=90°   ∴CD=AB,C′D′=A′B′   ∴CD=AD=AB,C′D′=A′D′=A′B′   ∴==   ∵=   ∴==   ∴△ACD∽△A′C′D′(“SSS”相似)   ∴∠A=∠A′   ∵∠ACB=∠A′C′B′=90°   ∴△ACB∽△A′C′B′(“AA”相似)   证法二:由证法一得∠A=∠A′   ∵=   ∴△ACB∽△A′C′B′(“SAS”相似)   二、教师变得“懒”一点,学生就会聪明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