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
                    专题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A 从作文说起 
  文章的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通过叙述、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法,表达对事物整体内容的认识: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作家一定的立场、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影响着他对事物所产生的观点和态度,并受其世界观的制约。作者写文章时要在作品中表明他的态度,同样,我们在读文章时也要善于分析概括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B 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对“分析综合”的要求第四点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弄清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几层意思,它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条或几条内容、一点或几点认识。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②某一内容要点的归纳;③跨段落内容的归纳。 
   
  备考指导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或批判什么,或介绍什么,或抒发某种情感等,都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如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呢?一是要读懂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全文的大致意思;二是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如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总结性句子。这些句子中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 
   
  D 样题点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选题。(2004年全国卷)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吧?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错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历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