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儿科学教材寄生虫病(肠虫病).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科学教材寄生虫病(肠虫病).ppt

* * * * * * * * * * * * * * * * * 蛲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预 防 饭前便后洗手。 纠正吮手指习惯,勤剪指甲。 婴幼儿尽早穿满裆裤。 玩具、用具、被褥常清洗和消毒。 钩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概 述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寄生于小肠 华北、华东以十二指肠钩虫感染为主。华南及西南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主。 轻者无症状,但粪便有虫卵,称为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 典型者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 严重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和生长发育迟缓。 钩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病因及流行病学 成虫灰白或米黄色,寄生小肠上段。 虫卵排出,二次蜕皮后为丝状蚴,经毛囊、汗腺口钻入人体随血流至肺,向上至咽部,被吞咽达小肠发育为成虫。 传染源为钩虫病患者,主要感染途径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或饮食不洁史。 钩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临床表现 钩蚴引起的症状: ①钩蚴皮炎: 钩蚴入侵的皮肤处可出现丘疹或小疱疹,奇痒。 ②呼吸道症状: 幼虫移行至肺部引起喉咙发痒、咳嗽、血痰、甚至大咯血、发热、哮喘。胸部X线检查见肺有短暂的浸润性病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程数日或数周。 临床表现 成虫引起的症状(成虫吸食血液并使肠粘膜损伤处不易凝血而失血): ①贫血: 失血性贫血,皮肤粘膜苍白、乏力、眩晕,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严重者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②消化道症状: 早期贪食、多食易饥,体重下降。后期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腹胀不适,异食癖,营养不良,严重者便血。 小肠钩虫寄生 临床表现 婴儿钩虫病: 便血性腹泻,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发热,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 Hb低于50g/L,白细胞总数增高,呈类白血病样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以5月~12个月婴儿多见。 钩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诊 断 病史 临床表现 病原体检查 :粪便中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免疫学诊断 :钩虫虫体抗原作皮内试验 。 大便常规找钩虫卵 钩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治 疗 驱虫治疗: (1)苯咪唑类药物 ①甲苯咪唑(mebendazole):l00mg/次,日服2次,连服3日。 ②阿苯达唑(albendazole):200mg,10日后可重复1次。 (2)噻嘧啶(pyrantel pamoate) 11mg/kg(最大量1g),每日1次,睡前顿服,连服2日~3日。 (3)左旋咪唑(1evamisole): 剂量1.5~2.5mg/kg,睡前1次顿服,连用3日为1疗程。 (4)联合用药: 左旋咪唑+噻嘧啶。 治 疗 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给予铁剂和充足营养。 严重贫血可少量多次输血。 钩 虫 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预 防 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 在流行区定期普查普治,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 * * * * * * * * * * * * * * 袁安波 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 蛔虫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概 述 蛔虫称似蛔线虫 (ascaris lmnbricoides linnaeus),简称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 幼虫在体内移行引起内脏移行症 (visceral larva migrans) 或眼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a migrans)。 雌雄异体 蛔虫病 概述 病因及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病因及流行病学 成虫寄生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吞食虫卵后,胚幼穿人肠壁随静脉入肺泡,沿支气管、气管到咽部,被吞咽至小肠发育为成虫。 蛔虫钻人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阻塞气管、支气管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