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蜀、吴三国民族策略启示
魏、蜀、吴三国民族策略的启示
摘要 魏、蜀、吴三国的民族策略是三国政权政治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关系模式,产生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异。对此进行分析,能够为我们现实中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 民族策略 和谐模式 民族团结
三国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和长江流域的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民族融合的趋势空前加强,这种融合对历史的影响日益扩大。
多种形式的民族策略
魏蜀吴三国实行的民族策略各有特色。
曹魏的胡汉联治和内迁策略。曹魏境内的民族较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其中主要是与乌桓、匈奴、句骊的关系。北方由于常年战乱,许多人被迫流亡到少数民族地区,而乌桓又乘乱“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因此,曹操在打败袁绍后,以清除袁绍残余势力为名,兴兵北征乌桓,取得胜利,设乌桓校尉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保留乌桓人原来的首领,实行胡汉联治。
对于匈奴,曾魏常招引或强迁其民入居内地。公元202年,曹操派钟繇率军围攻南匈奴呼厨泉单于于平阳,使之内附,尔后用分散和限定居住范围的办法来控制和削弱他们。呼厨泉单于后来入朝于魏,曹操把他留在邺城,使其右贤王去卑回平阳管理所辖各部。并把并州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其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进行监督,其民同于编户,如此,单于廷虽在平阳,五部帅也分驻五部,但其家小皆在晋阳,实权落到匈奴上层与曹魏的遣使五部司马联合统治机构的手中,这是内迁与胡汉联治的结合。
蜀汉的“攻心为上”及以夷制夷策略。蜀汉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对南中地区的西南夷上。蜀汉初期在南中的统治极不稳固,南中时叛时降。于是诸葛亮率军入蜀平叛,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实行政治安抚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由于策略得当,仅用九个月时间便取得南征的彻底胜利。平叛后,诸葛亮在南中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改南中四郡为六郡,选派熟悉南中情况的得力官员任郡守进行监管。大批地位???低的官员从夷帅中选任,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被迁到成都中央做官。以夷制夷策略实施后,南中的局势稳定下来,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蜀亡。
孙吴强制山越人出山、为我所用的策略。孙吴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山越,山越是古越族的遗支,在山中据险自保,不服役纳税,且不同外界往来,封闭的环境使其生产力水平较低。吴政权曾多次派军队对山越人进行掠夺性征伐。特别是公元234年到公元237年,诸葛恪对丹阳郡山越人进行了大规模围攻。吴军所到之处,抢掠即将成熟的庄稼,烧毁民房,使山越人无法在山中继续生活,他们“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被迫出山者有10万人。诸葛恪挑选其中身强力壮的男子4万名补充军队,余者编入郡县的户籍。
效果各异的民族策略模式
三国的民族策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各民族和谐共处模式。曹魏的胡汉联治,蜀汉的以夷制夷即属于此类。每个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中心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过程中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睦共处、平等相待,才能真正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正如平定南中后诸葛亮所虑:“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破伤,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这就是诸葛亮在南中实行以夷制夷政策的原因和依据,而此策实行的结果也是南中出现“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经初定,夷、汉粗安”的局面。
曹魏平定乌桓后,对其实行胡汉联治,保留乌桓人原有的首领,设乌桓校尉进行监管,并以武力作为后盾进行威慑。曹魏因此能够“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对匈奴的管理也与之相类,匈奴上层与曹魏遣使五部司马对其部众进行共同管理。
这一模式既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又减轻了少数民族的抵触和反抗,在自然融合之中,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实现经济、文化的交流,双方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带有强制色彩的准和谐模式。曹魏的内迁政策是这一模式的典型。魏国迫于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少数民族入居内地。人居内地的少数民族,曹魏在统治上采取胡汉联治,但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上,往往强迫少数民族放弃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像汉人一样接受统治者的剥削。如平定匈奴后,让内迁的匈奴人纳税服役,胡狄“以为勇力吏兵……部曲服事供职,同于偏户。”匈奴人被迫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完全变成曹魏的士家。曹魏还把内迁的少数民族作为防御蜀汉的前哨和缓冲区,“魏兴之初,与蜀分隔……魏武皇帝令将军夏侯妙才讨叛氐阿贵、千万等。后因拔弃汉中,遂继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