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展及比较.docVIP

中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展及比较.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展及比较

中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发展及比较   摘 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项作用猛烈的数量型政策工具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早已被束之高阁,而在我国则被央行频繁使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一般政策效果及在中、西方国家特定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及比较分析,探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在中、西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的差异性。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对冲效应 告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04-02      在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传统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被认为是一项货币政策效果猛烈的政策工具。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降低甚至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在最近一个经济周期内,尤其是2006年至今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6月份、12月份,甚至???现了1个月内两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尽管这种情况出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定时刻,但仍然可以得出中央银行非常重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结论。笔者试图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中、西方的发展历史及对比分析,来研判这一政策工具的未来发展。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一般政策效果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从银行所有存款中抽取的,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中,按中央银行的要求必须缴纳的存款准备金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该部分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同业清算的需要而自愿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被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该部分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伴随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央银行最初设计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保障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进而保护存款人利益。随着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清算服务的发展,存款准备金还具有了清算资金的功能,即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上资金的划转完成彼此间的债权债务的结清。后来,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渐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一般货币政策效果可以通过货币供给模型分析:   M=m×MB   其中,M为货币供给,m为货币乘数,MB为基础货币。货币乘数m说明基础货币的既定变动可以引起数倍货币供给的变动。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是通过影响这个倍数关系实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下面可以通过货币乘数的公式了解这一影响:   公式中,c为由储户决定的现金比率,r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为由商业银行决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反向相关的关系。   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效果可以表述为: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或提高支持既定规模基础货币的存款数量,导致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倘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由于商业银行通过其存贷业务创造存款货币,因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数倍减少存款货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在中、西方国家的不同境遇,归根结底是源于中、西方国家的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使其在特定经济环境中呈现程度不同的政策效果。   二、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发展及效应分析   (一)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发展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于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后最早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后的1935年,美国立法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自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式成为货币政策工具。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货币控制法》和《甘恩?圣杰曼法》之后,美国开始对法定存款准备制度进行调整。尤其是在1992年之后,美国开始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而格林斯潘入主联储之后,更是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束之高阁。在欧盟,尽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框架中仍然包含有最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但事实上,欧洲中央银行并没有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当作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在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其中央银行完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   (二)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