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银违规交易看银行风险管理和混业经营模式.docVIP

从瑞银违规交易看银行风险管理和混业经营模式.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瑞银违规交易看银行风险管理和混业经营模式

从瑞银的违规交易看银行风险管理和混业经营模式   瑞银近日发生的违规交易事件可能导致集团第三季度出现亏损,并在未来可能被降级,背后折射出该行更深层次的风险管理流程漏洞。市场上类似的“魔鬼交易”频现,反映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缺失。无论金融界如何群策群力努力制定一种“完美的”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只要金融机构仍然以盈利为目的,违规交易和风险管理就会维持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市场上对于银行业是否应该混业经营的争论又起,各国对此有不同的取态。选择分业经营或者混业经营,最根本的原则在于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与客户需求。      “魔鬼交易”对瑞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   市场上,未被授权情况下代表金融机构而进行的交易被称为“魔鬼交易”。2011年9月15日,瑞士银行(UBS,简称“瑞银”)发出公告,称因一位驻伦敦的投资银行部交易员的未授权交易,可能导致瑞银产生约23亿美元的损失,并可能导致第三季度出现亏损。但客户的资金并未受到影响,目前瑞银对此项未授权交易正在调查中。   瑞银的这一声明导致瑞银的苏黎世交易所股价早盘大幅下跌6.3个百分点,至每股10.24瑞郎(约11.68美元)。与2008年时由于违规交易导致的法兴银行近71亿美元损失比较,本次损失似乎相对较小,但值此欧洲金融体系和银行流动性备受质疑之际,这20亿美元损失显得分外扎眼,预计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瑞银2011年二季度税前盈利为19亿美元,本次损失约23亿美元,可能令集团整体第三季度亏损。在三年前的金融海啸中,瑞银是首批被卷入次贷漩涡的金融机构之一。截至2009年的过往三年,瑞银投资银行部门累计税前亏损高达571亿瑞郎,最后不得不接受政府援助。之后,瑞银一直致力于削减成本。2011年早前,瑞银已宣布裁员3500人,目的正是为节省20亿美元,正好被此次违规交易蚀光。有瑞士报章称,为了亡羊补牢,瑞银可能要再拿员工“开刀”,将在11月17日的投资者日宣布“裁员减肥计划”,届时投资银行部数千人饭碗不保。   瑞银本次未被授权交易的损失是该行平均每日风??值(VaR)的28倍,貌似已经突破了对市场风险的管理限额,但背后折射出该行更深层次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漏洞。据报道,此次瑞银案例中涉嫌违规的交易员仅入行五年,最为令人疑惑的是交易既然未被授权,又如何通过了银行的层层监管体系,瑞银的整套内部控制系统显然在制衡(check and balance)方面有缺陷。事件发生后,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均宣布将瑞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这意味着未来三个月之内瑞银可能被降级。目前,上述两家机构给予瑞银的长期债务评级分别为Aa3和A+。虽然穆迪认为“鉴于瑞银拥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充足资本,上述亏损将在可控范围内”,但仍表示“此次披露的亏损消息证明,该行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开始变得明显”。此外,该违规交易亦引发外界对该行的信誉质疑,对该行雄心勃勃想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的决心造成挫败,甚至也可能影响一些企业和私人客户对其资产管理等其他业务的信心。      “魔鬼交易”频现反映了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缺失   本次的“魔鬼交易”不禁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的几起由于违规而导致损失的案例(见表1)。   “魔鬼交易”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缺失。无论金融界如何群策群力努力制定一种“完美的”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只要金融机构仍然以盈利为目的,违规交易和风险管理就会维持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首先,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和“与时俱进”具有滞后性。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强调对业务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控和报告分析。因此,风险管理不可能凭空出现,只有当有新业务出现时,才可能相应启动上述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流程。然而,任何新业务的投入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同样,对该业务发展做出一套相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包括累积超过一个经济周期的业务数据,建立分析模型、指针,不断地对相关风险模型、方法和指针校准等等。然而,金融市场上各类新业务、新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那些可以为银行带来巨额回报率的业务,现实中绝不可能等到对相关业务的风险管理完善后才投入市场。这也是为何全球的许多银行还在为“巴塞尔协议Ⅱ”中繁复的各种内部评级模型的构建和实施而“殚精竭虑”时,为应对新的金融形势,巴塞尔委员会已推出了加强版的“巴塞尔协议Ⅲ”。另外,由于监管趋严不可避免地会束缚发展,这决定了任何新监管措施推出后都必须给予银行一段时期的合规过渡期,在这种过渡期间有时难以避免会发生问题。   其次,在金融海啸前的市场繁荣时期,银行业容易疏于对风险的防范,但当经济突然转差时,银行业之前的过度扩张未必可以马上收缩,也未必有时间和机会再到市场上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